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342831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对应学生用书p255一、选择题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571993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约75S,30W)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B)A1.5kmB8.5kmC12.5kmD22.5km解析读图可知,a月各高度平均气温普遍低于b月,故a月属于南半球冬季,即7月;b月属于南半球夏季,即1月。1月地面以上至约8.5km处,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错,B对;1月约8.5km

2、以上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错。选B。2a月,高度1.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B)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月即7月,1.5km以下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对。7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75S的哈雷站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错;读图可知,哈雷站7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气温低于20,冰架不会融化,C错。选B。读我国某地区某河谷1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

3、空分布图,完成34题。3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C)A190米B260米C330米D400米解析根据图例,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温差约2,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谷底、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330米,C对。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8个小时B8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C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D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解析逆温现象指的是下面温度低,上面温度高,不易形成对流现象,即谷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的时间,持续时间约为14个小时,A错误。根据图示各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22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最大,B错误。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吹山

4、风有关,也与天气状况有关,C错误。气温日较差越大,夜晚降温幅度越大,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图(单位:),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读图完成57题。5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A0.5B0.5C4.5D5.5解析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左右出现浓雾。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等于8点附近

5、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故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可能是0.5,A对。B、C、D错。6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解析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72点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B)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

6、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解析上层雾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2点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下沉,下层雾厚度继续增加,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电力部门准备对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读图完成89题。8影响该流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C)A纬度位置B季风环流C地形地势D海陆位置解析读图,图中年均等温线分布随纬度升高,年均温应减少,说明纬度不是主要因素,A错。大气环流影响的年均温等值线应向西北方向数值减小,B错。地形的高低影响年均温分布的图示相符,主要因素是地形,C对。海陆位置应向内陆年均温降低,

7、D错。9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B)A以上河段B之间河段C之间河段D以下河段解析读图,图中年均温等值线越密集,说明高差越大,河流落差越大,水能丰富。根据图中等值线疏密,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之间河段,B对。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单位:cm),完成1011题。10季节性冻土形成的最主要条件为(C)A海拔B纬度C气温D土壤湿度解析地温低于0时,土层中所含水分结冰形成冻土。地温与气温密切相关。地温常年低于0,形成永久性冻土。地温冬季可以低于0,但夏季地温较高的地区,冻土层全部融化,为季节性冻土。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表层冻土夏季消融,底层不会消融,表层为冻土活动层。11有关

8、各地冻土深度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C)A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纬度高B地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湿度高C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浅主要是地势低D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海拔低解析地海拔高,形成高值,两地海拔低,形成相对低值,地海拔较高,形成相对高值。只有C为正确选项。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

9、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1)在本世纪初,大气中CH4浓度上升几乎停止,N2O的浓度在同时期内持续上升。分别说明其可能原因。_CH4浓度停止上升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的面积相对稳定;N2O浓度持续上升可能是农业施肥持续增多。_(2)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特点:呈负值。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3)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

10、应。_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_(4)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_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

11、人工堆雪以防冻害;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1.5米左右,有的品种仅0.30.8米。下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1)据图,指出山谷和山顶冬、夏季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气温日较差更大。(2)说明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的原因。_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_(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_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_(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_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蓝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土壤积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