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032712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1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

2、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4.引入新课。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

3、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2)教师演示。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3)得出公式。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2.教学例2。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3.组织练习。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4、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4.教学例3。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5.组织练习。(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162.329.43.842.6(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

5、,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四、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

6、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实录:一、引入: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春天。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二、新授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

7、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生:解决了。生: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生: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生: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

8、怎么样?生:简洁清楚。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6090120;40的倍数有:4080120,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板书:30的倍数:30609012040的倍数:4080120(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

9、优化方法。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学生验证学生汇报。生:60的倍数有:60120180;90的倍数有:90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

10、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生: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生: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生:因为公倍数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书模板3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通过

11、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教学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物体的轻与重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板书: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生:玩跷跷板。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生:看。师:你们真

12、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生:气球轻,苹果重。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生:右手重,左手的轻。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

13、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三、巩固练习(一)比一比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二)猜一猜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2.教师巡视,指导。四、拓展新知(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

14、子、玩具车等挂起来。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2.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二)小练习1.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五、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书模板4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