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321205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迈进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

2、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

3、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

4、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的跃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事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合力”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社会“发展起来”了。记者: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多了哪些内涵?辛鸣:“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

5、”,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记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姿多彩,为什么还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辛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是说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战略清醒、足够的战略定力。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既然中国社会“基本国情”“最大实际”没有改变,既然“发展起来后”的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就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站在新时代 怎么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评估,要讲两句话:一句是发展水

7、平已经不低了,有了相当的发展积累;一句是发展水平并不算很高,发展的总量并没有绝对充裕。这两句话任何时候都要一块讲,不能只讲其中一句“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失衡不再主要是绝对短缺背景下的“八个木桶七个盖”,而是相对短缺背景下的发展偏差与发展短视“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记者: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辛鸣:目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领域不平衡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虽稳步推进,但与经济领域相比尚有一

8、定差距,至于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差距可能更大一些。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此外,具体到各个领域内部也存在很大不平衡。比如,经济领域中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等等。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这种不充分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处于发展不平衡低端的那部

9、分固然属于发展不充分,而处于发展不平衡高端的那部分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我曾经去过国内一座发展相当不错的大城市,但出了城市不到1小时车程,马上感觉进了另一个世界,好像回到了20多年前甚至还要早,城乡发展不平衡反差巨大。而就在这座城市,遇到下雨天,地下排水设施不给力导致“水漫金山”,抬头仰望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摩天大楼,环顾四周是浸泡在积水中熄了火的汽车长龙,“面子”与“里子”如此拧巴,折射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再看该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尽管城市管理者从认识到资金都下很大力气进行文化建设,但面对上千万人的文化需求,基本文化设施依然缺口很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见一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与

10、发展状况的评估,要讲两句话:一句是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了,有了相当的发展积累;一句是发展水平并不算很高,发展的总量并没有绝对充裕。这两句话任何时候都要一块讲,不能只讲其中一句。记者:发展不平衡问题近年来多次提出,也被社会普遍认可。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强调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不充分有哪些具体体现?辛鸣:我们讲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是纵向与自己比。但横向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偏下,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观,更没有完全消失。当前“不充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发

11、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切实成效,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新动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需要向高端化迈进,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决定了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充分发展阶段。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依法治国已有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司法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要看到,解决“无法可依”后,“有法不依”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依

12、法治国还需要努力。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与之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但不可否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个快、一个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反过来会严重制约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而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和相关措施落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

13、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美丽”已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体制机制有待充分改革。这几年,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但改革依然面临很多艰巨任务,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财税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等。随着改革继续挺进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想要不断取得新成就,只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艰险,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记者:我们可以将“不平衡不充分”等同于“结构性问题”吗?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辛鸣:“不平衡

14、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失衡不再主要是绝对短缺背景下的“八个木桶七个盖”,而是相对短缺背景下的发展偏差与发展短视。比如,一方面是低端产能的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高端供给的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工荒等。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结构性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导致的,并不是说许多城市管理者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让他们没有能力兼而有之,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上下功夫。“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是,经济社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发展又不够充分,在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驱使下,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

15、、加剧发展不平衡。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充分,在整个社会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的制度安排下,引发和放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由于发展不平衡,处于发展强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会过多占用发展资源,从而加剧处于发展弱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不充分乃至稀缺的感受。比如,“僵尸企业”占用了本来就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他企业当然就更感到发展环境困难;教育医疗资源大幅向城市倾斜,本来薄弱的农村地区会更加困难。拥抱新时代 发展如何才能更平衡更充分?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主攻方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随着我国物质、政治、精

16、神、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社会财富的意义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是或者说不再主要是一种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而是成为一种保证人生存与发展的、不太稀缺的“一般公共品”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请您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新时代的发展更平衡更充分?辛鸣:解决发展不平衡,最直接的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关键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发展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