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274735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式四:江苏新知学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式四: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课改篇新知的新课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简称新知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创办于2001年,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现有小学生500名,初中生1000名;教职员工140名,其中教学人员86名。学校坐落在灌南县城东郊,占地50余亩。课改之前,新知学校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那多是以师生时间、精力的超常付出和身体、心理的双重受损为代价的。改革之初,学校考虑的主要只是对课堂低效和无效的消减,只是质疑教师动作的有无作为,期望教师尽量少做不对的、不妥的、不好的事。进而,学校关注到学生的真实感受,体贴地触摸学生心灵的微观世界,课堂生活和校园生活的

2、实际,新知人不禁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为了更好,新知学校从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的课堂模式开始,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新路径、新境域,创造性地总结出“自学交流”的自主高效课堂学习模式。自学和交流,是课堂构成中两个基本的板块。自学,由学生面对文本(课本、学案、工具书等)独立进行;交流,在自学之后,在同学之间进行。这又分两个部分:动态小组内水平相当学生的交流,静态小组内水平不相当学生的交流。自主,是课堂的内部特征;高效,是外部特征。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新知学校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共同学习。课堂上,教师始终在学生们中间,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用学生要求的方式参与学生

3、的学习。自学时,教师巡视,关注、观察学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不规范或学习方法的不正确等及时指正(但,只在教师和这一个学生之间进行,不影响其他同学,不影响课堂安静)。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职能,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剖析、把握和判断之中,他应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即时的、适当的反应(评价、纠正、引导、鼓励、赞扬、展望等等)。当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时,他是第n1个学生,他带着曾经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外部世界(内部世界,是学生本人),期待最好的资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校园里所有别的人(同学、教师和员工),校园里一切的存在(地面、墙壁、图书)都是他学习、生活的资

4、源。教师,是以专业优势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的成年人,他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他的专业修养和职业尊严在于:他爱学生,他珍视学生的生命和生活,他愿意而且能够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感情和感受;他还愿意而且能够面对世界,面对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职责,也许就在于:让学生“发生”,让学生思维、表达和呈现,为学生真实、自然地“发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发现学生的现实性,促进学生从现实性出发,走向自己的可能性。他的专业能力就体现在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完成对学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发现。帮助学生从现实走向可能,就是教育,就是教师的职能。教师的工作,是说,更是听,倾听:倾听学生有声的语言,也倾听学生无声的

5、语言。没有倾听,没有发现,没有了解,就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没有教育。教师,没有“自给自足”的社会价值,教师的价值完全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作用之中。教师,要安于、乐于在学生的成长中“自失”,要重新建立教师角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而要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惯性。较之学生,教师“质量”更大,因而惯性也更大。让一个一向不发言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很难;让一个坚信讲解的力量、满足于学生的安静的教师闭上嘴巴而放开他的眼睛和耳朵,更难。新知学校给课堂的“流程”定一个“模子”。他们借鉴杜郎口等校的经验,尤其是吸取这些学校课堂的极端做法,把课前预习做到极致

6、,把学生活动做到极致,把“排除教师的干扰”做到极致。学校曾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不准超过十分钟,曾以学生课堂发言的次数考量课堂的质量,甚至一度规定教师不准进课堂。为此,学校先后拟定课堂基本操作步骤、课堂模式相关细节、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师生课堂学习评价细则、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细则和课堂考核评价体系等。这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最大化和学生学习资源最优化的追求。改革之初,学校只对老师们讲明做什么,对部分老师也告知怎么做,但不触及“为什么”。这样一思而行、矫枉过正,保证了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其间,新知人经历了转轨、转型和转心的阵痛。新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职能,也改变了师生的

7、校园生活。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师生关系得到空前改善。学校连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管理综合奖”;“课堂教学效益年”现场推进会等都在该校举行;社会各界给学校以广泛的赞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连云港日报、连云港教育、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学校的课改作了报道;灌南县教育局在全县推行“全优课堂”,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三案六环节”,新知学校一直被视作“榜样”,到校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范式篇不让教师进课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曾经引发过很大的争议,早在去年他们就规定:上课铃打响之后,严禁教师“进课堂”,是剑走偏锋还是制造噱头?教师不进课堂学生能学会吗?作为民办学校的新知是不是在玩火?其实,

8、三年前新知就曾遭遇过某些质疑。原本学校办得风生水起的,干吗要数次跑到山东的杜郎口拜师取经?学就学呗,又干吗旗帜鲜明地喊出来“学习就是照搬照抄”?新知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组建之后的第一所“实验校”。课改初期,他们也像其他学杜郎口的学校那样,主张“批判地学”。可学了一阵子之后,就发现了问题,课堂一放就散,一收就死,无论怎样也无法像杜郎口那样,问题出在哪里呢?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徐翔校长再一次跑到了杜郎口,他终于醍醐灌顶,于是他有了“临帖”、“描红”的醒悟,他说“批判地学”其实是“破”,没有临帖的“立”岂能有批判的“破”?回校后,他开始一板一眼地组织教师们学杜郎口,他提出“谁学得最像谁就是

9、最好”,他们连课堂形式都“杜郎口了”,学生六七人围坐在一起分组学习,教室的墙壁四面全是黑板,没有讲台讲桌,把课堂时空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努力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连崔其升校长都说,新知太像杜郎口了!可仅仅像杜郎口不行。曾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读书十大人物的徐翔,又发明了“新理论”,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一切学习都应是自学。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

10、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徐翔说,当年也有人指责崔校长“偏激”。可今天的课改,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从杜郎口出发”吗?徐翔还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遇见杜郎口,

11、是不是也会碰上新知,因为新知秉承的是,“凡事从理解与爱出发”。理解与热爱学生,不正是课改的基点吗?如今的新知已经成为连云港甚至是江苏省著名的课改名校了。民办校长徐翔“兼职”受聘担任灌南县教科所所长。江苏灌南新知学校以学生“学”为本,创设了“自学交流”学习模式。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徐翔介绍,新知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是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以本来就应该有的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自学”,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的

12、主要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校副校长徐辉介绍说,新知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视其为走向终身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新知学校的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新知重视“交流”,但不是为了交

13、流而交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收获。在新知,学习不仅指发生在课堂上,他们把学习延伸到校园。在新知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们的激情表演和公开展示,间或学生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新知学校认为,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应植根于他对学习过程本身的体验和喜爱,以及作为一个明天的社会人的责任,而不是有所待于他者或某种外力。校长篇徐翔:新知学校校长,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他首先是个“书痴”,嗜书如命,然后是个“狂人”,与其说他狂,不如说他“胆大包天”,放着大学老师不干,辞了职就开始办学了,他自己没钱,那些钱全是他借的

14、,敢借钱办学说明他心里有数。他其实心里首先有“书”,可书不是钱,盖房子指望不上,可怎样办学就派上用场了。在灌南,徐翔的学校绝对有竞争力,要不然,孩子们不会这样说:“妈妈,我要上新知。”新知是第一批共同体成员学校,徐翔说,假如中国的教育都能“从杜郎口出发”,那无疑是有希望的。学校开始课改时,有些人怀有疑虑,徐翔说,现在需要的是冲上去,而不是争论要不要冲。他主张一切学习都是“自学”。为了保障学生的自学,他竟然规定:上课铃打响,严禁教师进课堂!他还解释说,当教师的旧知识跟不上新课堂的要求时,也只能无奈地出此“下策”。面对很多人的议论,徐翔从不去理会。他说,办教育首先是满足儿童的发展,其次是满足自己内

15、心的理想。徐翔的新知如今已名满海内,在成为连云港市课改示范学校的同时,“个体户”徐翔被聘兼任了灌南县教科所所长。徐翔的课改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敢为,则无不可为,认准了的就要坚持,唯有挺住才有可能迎来别样的境况。我的课改心路徐翔一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得以进行和完成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生活得以实现的地方;课堂,四方的空间和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这一时空形式,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完全属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都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评价一堂课,完全看学生是否在学、学得怎么样;一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固然重要,但远不如在学习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等方面“学会”了什么更重要;课堂

16、学习,是一个过程:是认知过程、体验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潜质才会被唤醒,一个人的成长才会成为现实。学生,是自主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成长中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生的每一个时刻,也是不同的。他走进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昨天,拥有了经验、记忆和习惯,学校教育,必须以此为基点。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教师身边,一直在成长中的学生,只是继续成长;因为教育,他会更好地成长。我们只能给他环境,给他资源;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变化和心灵世界的深微,使得学校教育复杂而艰辛,却也让教育充满魅力和趋于神圣。课程,是生活之林的一棵树,是生活之树的一片叶。也许学生的目力只能够凝视一片树叶,但我们要让他知道这片树叶之所从来、之所从属,要看到树木,看到森林。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浑然的人、物、事。“仰观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