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270991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毕业论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业设计论文论暗访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底线院 系: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专 业: 新闻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暗访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隐瞒自己身份,采用秘密的合法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调查方式。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和特殊调查手段。暗访自1890年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法律界与社会的质疑。那么暗访到底是合法还是非法?暗访的合法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暗访作为新闻调查手段的一种补充,是媒体新闻调查、监督政府和社会、获得事实真相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暗访可以随便运用到任何新闻调查中,甚至是滥用暗访。新闻媒体工作者在使用暗访的过程中要遵循法律,使用合法的暗访手段去获取新闻材料,

2、不到必要时刻不要运用暗访手段,更要秉持道德底线,具有社会人文关怀精神,注意保护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贺卫方教授曾将暗访比作“毒树之果”,是不能吃的,随着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暗访手段将会越来越少用到,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之前,暗访的合法使用更多的是要依靠新闻界的自治。关键词:暗访 合法性 道德底线AbstractInvestigations are journalists in order to get the facts, conceal their identity, the secret legal means for the news materials research meth

3、od. It is an unconventional interview ways and special investigation means. Investigations since 1890 which has bee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law and social question. So what is legal or illegal investigations? The legitimacy of the prior to particular case is particular analysis, investigations as a

4、 news survey methods a supplement, media is the news survey, supervision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get the truth a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method.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investigations can literally use to any news survey, and even abuse investigations. The news media workers in the p

5、rocess of using prior to abide by the rule of law, the use of legal means of investigations for the news materials, less than the necessary time dont use publicly and privately means, with more to moral bottom line, has social human care spirit,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 the old man, children and vul

6、nerable groups. Professor HeWeiFang had publicly and privately compared to the fruit of the poisonous tree, is not to eat, with the perfect a legal system, publicly and privately means less will be used, but this is a long process, before this, publicly and privately legitimate use more depend on th

7、e press autonomy.Keywords: investigations legitimacy moral bottom line目 录摘要.Abstract目录.1 暗访的概念及起源.11.1 暗访的概念及其特征.11.2 暗访的产生及其发展.21.3 中外媒体暗访比较.2 暗访的合法性2.1 暗访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职业准则.2.2 暗访的规则.2.3 暗访的一般程序.3 暗访的道德底线.3.1 暗访法律底线3.2 暗访必须遵循“三公”原则.3.3 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3.4 尽可能减少对具体个人的伤害3.5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一定要避免滥用结语.致谢.参考文献.

8、1 暗访的概念及起源1.1 暗访的概念及其特征 暗访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隐瞒自己身份,采用秘密的合法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调查方式。它又被称作为“隐形采访”、“秘密调查”、“私访”、“卧底调查”、“私密采访”、“微服采访”等。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和特殊的调查手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或公开采访(明访)而言的,是对显性采访的重要辅助。对于暗访的定义,名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中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对暗访的定义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邝云妙认为:隐性采访就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使对方不知道你是记者,

9、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这就是说,记者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观察、了解事物,从而得到公开采访不容易得到的新闻材料。湖南广播电视株洲记者站主任记者熊高认为: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知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成员的身份报道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杨立新认为:隐性采访在新闻界通用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一般而言,暗访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隐匿身份,记者要隐藏自己真实的记者身份,采用另外的身份和角色获取材料,如消费者、患者、商人、乞丐、打工仔等:二是隐去动机

10、,记者的意图不为暗访对象及其相关的人知晓,或认为记者是另有意图:三是隐藏手段,指用于获取素材的微型录音机、微型摄像机等设备,不能示人,不为暗访对象所知。只要具备有以上任何一个或者以上的特征,均可称作暗访。在具体实践中,通常情况是记者将身份、采访意图及手段都隐匿了。1.2 暗访的产生及其发展 对于暗访产生的因以及是什么原因促使暗访这种手段在新闻领域中使用,新闻理论界尚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但有一种说法是被新闻界广泛接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特工退役后失业,欧美一些国家的媒体眼光独具,发现其特有价值,雇佣这些人挖取新闻信息和材料,这些人用猎取情报的手段来获取新闻信息,把特工的手段引入到新闻之中,

11、于是,暗访这种调查方式就产生了。像其他许多边缘科学一样,暗访其实就是新闻和特工“杂交”的产物,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调查形式,是新闻中的“特工”,是一种融合了特工手段的特别调查。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暗访是在1885年。英国派尔麦尔公报记者W.T.斯蒂德在暗访史上的开山之作是现代巴比伦的处女贡品,其经过是这样的,大约1884年,英国一些商人专事贩卖本国年轻女孩,把她们送到布鲁塞尔的妓院供富人消遣,斯蒂德获得这一信息后,他在伦敦东区买了一个女孩(新闻史上称为“买了一个女孩写故事”),并将亲自调查所见写成文章强暴处女,我们委托的秘密调查报告,于1885年7月6日发表。这是暗访最早的萌芽。世界新闻史

12、上,真正最早的暗访是在1890年。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假扮成精神病人住进布莱克威尔岛的精神病院,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亲眼所见写成了三篇报道,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发表在当时的纽约世界报上。由此,科克伦被美国新闻界载入史册。她是世界新闻史上暗访的最初实践者,被世界新闻记者视为暗访鼻祖。对中国人来说,暗访是一件舶来品,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最早的暗访实践者是20世纪初一位叫做沉荩的记者,他当时受聘在日本一家报纸当记者,贿赂了大太监李莲英,并和一些清廷要人保持联系,可以出入清宫。1903年,他获得了清政府出卖主权的中俄密约,立即在报上公布,一时民众哗然,中俄签订密约的

13、计划成了泡影。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暗访,当属于中央电视台1992年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的暗访。在现在看来,当时的暗访是缺乏经验、粗糙和幼稚的,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但毕竟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这应当是新中国新闻史上最初的暗访实践。暗访这种调查方式,真正在我国媒体广泛使用,是从1996年开始。当时,全国的媒体陆陆续续地推出了暗访这种调查形式,到现在,暗访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全国几乎所有媒体采用,并涌现了许多暗访名家。1.3 中外媒体暗访比较 国家制度不同,新闻环境不同,国情不同,使得我国和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在暗访使用上存在着差异。1.3.1 暗访对象 国内媒体的暗访对象以民间的违法犯罪现象为主,如不法厂家和商家的违法行为、社会不良现象等,而对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极少使用暗访手段。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其中的暗访大多是民间的违法犯罪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厂家、黑作坊等。而对职能部门的暗访鲜见于报端,对司法机关的暗访几乎没。 相较国内而言,国外媒体的暗访对象也有大量民间的违法犯罪现象,如色情场所、街头骗局、医院违规、同性恋、拐卖妇女儿童团伙、贩毒集团、黑社会等。但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媒体的暗访对象大多以政府和国家机器为主。他们的监督对象上至总统,下到基层司法机关,包括军队、监狱、甚至是国际奥委会,都在媒体暗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