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26855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创业论文关于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侯倩,宋伟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49;山东理工大学国防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 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树立和培育具有较好的正向促进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有意识地开发大学生包括自信心、希望、乐观、坚韧、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等因素在内的积极心理,以培育和提升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此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关键词 心理资本;创业大学生;价值观 G641 A

2、 1674-893X(xx)04-0005-04 xx-02-08;修回日期 xx-07-01 基金项目 xx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马列-科社)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5CKSJ10);xx年度共青团*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xxZD092);xx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17AJY033);山东理工大学xx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sdutxxxsgz03) 作者简介 侯倩(1984-),女,山东沂源

3、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宋伟(1979-),男,山东高密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社会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力求在挑战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提升个人价值。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成效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竞争的独特优势。作为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之一,心理资本的开发及培育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或者内涵

4、,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源于FredLuthans所提出的概念1,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运动之后”2,FredLuthans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引入组织行为学中所提出的观点,即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Fred-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具体而言,自我效能感也叫做自信心,是指个体面对挑战或困境时,能够充满信心地愿意付出努力并获得成功;希望是指在追求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在动机、信念、策略、方法等动机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的心理状

5、态;乐观是指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和良好的心理预期;韧性是指面对挑战或困境时所表现出的较强的抗挫性和耐受力,能够尽力克服或超越障碍的心理倾向。此外,心理资本因素还涵盖包括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等因素在内的影响个体认知、情感、意念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心理学要素。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个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态度和信念通过认知这一媒介影响着个体的意向及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对个体积极态度和行为的引导。而认知媒介或程序受个体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具有较强遗传性和稳定性的个体性格气质和具有动态性和可塑性的心理资本因素。作为影响认知程序且具有可塑性的心理资本因素,可以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6、一样,通过适当的引导、训练、强化得以开发、改善和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开发和培育创业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来改变其认知程序,从而促进他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引导他们立足于自身的创业实际,产生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健康积极、向善向上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倾向。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资本可以有效地调节和转变大学生的心理智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意向、价值观及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能够改善创业者之间、创业团队内部、创业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谐向上的组织文化和创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平衡或协调创业者对物质利益

7、与精神需求、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加强或培养创业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水平,在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价值认同和满意程度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组织、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将心理资本引入到对创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不仅可以转变大学生对创业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看法,还可以转变大学生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这个大组织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引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FredLutha

8、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缓释个体受到压力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促使个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往往能够主动追求自我完善,这与马克思就业价值观理论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并以此促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树立和养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正如FredLuthans等人于xx年对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之间关系验证为正相关关系一样3,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乐观和韧性对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管控、行为动机、应对能力、成就取向和幸福感受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在创新创

9、业教育和实践中,具备适度希望、乐观和较高韧性的心理资本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更倾向于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取向的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从而获得符合自身价值追求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作为潜在的心理资本,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等这一系列积极心理学上的价值观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个体认知、情感、意念和行为的方式,对个体的价值选择、成就归因、幸福取向产生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备公民美德、利他主义、职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大学生更容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产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倾向,也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对人文素养、公益理念、社会价值的吸纳与融汇。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

10、者应当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的培育和开发,在促使创业大学生获得更多就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促使创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在当下“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社会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笔者将心理资本量表部分内容设计到自编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调查问卷”中,于xx年11月依托山东省各高校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创业示范基地、创客之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了抽样

11、调查,调查抽取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农科、医科、体育类、艺术类、设计类学科四个年级从事不同创新创业型项目的学生,以山东、安徽、甘肃、北京、福建、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陕西、上海、四川、云南、浙江、重庆、山西等27个省市地区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821份,获得有效问卷742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381人,女生361人,主要中小城市、城区或城镇,大部分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以大学二年级学生居多,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 调研发现,构成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要素,比如自信心、希望、乐观、韧性、公民美德、责任意识、

12、利他主义、职业*等,呈现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侧面反映了创业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矛盾心理。调研显示,部分创业大学生对于目前创业项目的运营及未来发展“满意,后期会考虑扩展经营”,显示他们具备自信心、希望的心理资本要素,然而,与此同时,面对目前大学生5%左右的创业成功率,他们悲观地认为创业“可谓*,是就业难造成的无奈之举”;有些大学生虽然自我效能感较高,对于创业项目及未来出路充满信心,但韧性比较差,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稍遇挫折或阻碍就轻易否定对创新创业的选择。调研还显示,在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创业“影响较多,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的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情况下,仍有26.1%的创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

13、目的仅仅是 “为了更容易挣钱”,26.4%的创业大学生认为只有“经济类创业项目”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见表1),可以说,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等价值观因素在这一部分大学生中没有体现或者体现不明显。调研结果显示,创业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以上矛盾心理特征表明当前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不高。调研数据表明,以5分作为满分来计算,心理资本各因素的总均分分布在3.0左右,具体数值见表 2。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因素上的均分相对较低,甚至某些要素存在缺失的现象。比如,“希望”得分为3.37,是最高因子;“韧性”得分是2.55,是最低因子;涉及价值观因素的“公民道德”“责任意识”

14、“利他主义”“职业*”等得分都不是太高。以上表明,创业大学生总体上对目前的创业项目及未来出路持有一定的自信、期望和追求,但面对创业成本与效益等现实状况,不够乐观,缺乏韧性,有失利他性的责任和价值观念。 鉴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心理资本四个核心要素以及公民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职业*等价值观因素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创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缺失,主要会对创业大学生运营创业项目的能力和自信心、选择创业的目的和动机、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较低的自信心或自我效能感,降低了创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部分

15、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对自我个性及特质缺乏客观正确的认知和定位。这就导致他们对所从事的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心存忧虑,对创新创业及目前运营的创业项目缺乏自信,主要表现为观念上认为创新创业“可谓*,是就业难造成的无奈之举”,认为“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环境”等外在因素才是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甚至对目前所运营的创业项目表示“不满意,后期会考虑放弃”。以上表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创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自信心或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比如在提高创业技能、坚定创业信念、管理运营团队、获取创业支持、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等方面,显得不够主动甚至略显被动。 (2)较低的希望水平、乐观情绪、坚强韧性,影响了创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规划意识和能力,影响了他们对成功的归因和心态,也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挫折承受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状和竞争压力,一些已经开始尝试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还没有进行正确的定位,不能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实际思考自己的未来出路,缺乏明确的创业目标和正确的创业动机,就不能很好地规划创业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工业自动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