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262853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考察报告:在老去中新生XX 年 3 月 22 日下午,我们来到五四农场附近的一户农家,进行学农期间对农村的实地考察。越过 xx 河桥,穿过鱼塘,菜圃和铁树种植园,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访的对象,就呈现在眼前了。采访之初,七十三岁的姚老先生向我们叙述了五四农场及其周边地区的兴起历程。此地位于临近杭州湾的濒海之处,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人开始围塘于此, 1954 年建五四农场。 初时,这里的土壤因海水浸润而盐碱度高,不宜种水稻等重要农作物, 后来经过数年雨露浸泡,逐渐达到了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标准。又有崇明、江苏移民迁至此地,知青上万人也曾上山下乡在这里劳动, 于是慢慢的发展农业, 减低村庄,开

2、始兴盛。解放后,农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第一是生产的机械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农民耕种多靠人力,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农业发展。而后来政府积极引进机械化生产,并给予农民 4%5%的设备购置补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农民的辛劳。第二是农村生活现代化。 上世纪中时,这一地区的村庄几无电器,夜里路上黑灯瞎火, 无以照明。指导国家开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渐渐通电通水,有了电灯、电话、电视,过去的茅草房变成了砖房, 可以抵御大风大雨的侵袭,“农保”则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第三,农村与外界通讯、交通的联系日益紧密。过去闭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

3、道直达城中 : 每天有邮递员送报寄信,公交站点亦可见于存钱村后,十分便利。从以上变化中,农村的新面貌展露无疑,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新农村却又面临着“老去”的危险。据姚老先生说, 现今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 年轻力壮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户, 打拼赚钱,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不是卖农产品了。农村活力因而下降, 虽然有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让人感觉枯燥。他还提到了“看病难”的问题,最近的小医院要走个七八里才到, 不由怀念“赤脚医生”存在的岁月。这种种现象,皆体现出农村“老去”的不可否认的实事。那么,针对此趋势,究竟该怎样使市郊农村重获新生?诚然,我们不能回避农村个体户

4、不比五四农场一类大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往往仍多为自给自足、少量买卖获利的小农经济,但也要学会利用农村的独特优势, 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农村未来发展。对此我综合了姚爷爷的言谈与自己的简介,提出以下方案:一、 农村地价、房价偏低,而上海正处于郊区化进程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 白领长期居住在这些市郊农村地区,增加农村人口密度,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活力二、 现在怀念农村平静生活的思潮兴起,一些地区已经打造了“农家乐”的特色农村体现项目之品牌,可以借“农村”之旗帜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项目和推广相关民俗(手工制品)产品,使农村既保留其独特风格,有能可持续发展。三、 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减小城乡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异,促进某些建设农村地区人员回流。因本人思考深度与实践的限制, 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几条主要的观点,然而我期待农村在“老去”的威胁中新生的愿望确实迫切而真实的。祝农村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xx 中学共 2 页,当前第 1 页晚文章仅作为参考使用,请依据实情需要另行修改编辑( 2020 年 2 月 22 日星期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