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25907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 4.1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 版 地 理 精 品 资 料 2019.4 课时提升作业 十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建议用时:20分钟)(2017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

2、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第2题,冰水扇的形成是冰川和流水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知识拓展】终碛堤(1)形成: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多呈半环状。(2)特点: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千米,弧形曲率小。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2017皖南联考)位于哥斯达黎加中部的图里亚尔瓦火山于当地时间2016年5月20日再次喷发,大量火山灰、气体和热岩浆从图里亚尔瓦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火山灰喷发柱高达3 000米,喷发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读图回答3、4题。3.图里亚尔瓦山顶岩石中的矿物

3、直接来自()A.地表沉积B.地壳C.上地幔顶部D.下地幔4.图里亚尔瓦火山的热岩浆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最先转化为下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3选C,4选B。第3题,火山顶的岩石为岩浆岩,其含有的矿物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第4题,据地壳中物质循环图分析判断,图中甲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来),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热岩浆首先转化为岩浆岩。(2017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5、6题。5.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相对稳定D.先向陆地后退,

4、后向海洋推进6.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A.河流的堆积作用B.地壳的升降运动C.风力的侵蚀作用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解析】5选D,6选C。第5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第6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加固训练】(2017淄博模拟)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岩

5、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A.海退海进海进B.海进海进海退C.海进海退海退D.海退海退海进(2)与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A.沿海陆地被淹没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D.咸潮危害减轻【解析】(1)选D,(2)选A。第(1)题,根据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分析可知,图中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所以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第(2)题,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

6、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7.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2)地形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请分别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解析】第(1)题,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青藏高原不断升高是由地壳运动造成,大兴安岭起伏和缓主要是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答案:(1)黄果树瀑布:流水侵蚀作用;天山:地壳运动;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滨沙滩:海水堆积。(

7、2)青藏高原受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隆起,因而在不断升高;大兴安岭长期受外力的侵蚀,因而起伏比较和缓。【方法技巧】地质作用分析思路(1)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2)外力作用:主要考虑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每种作用又要重点考虑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建议用时:25分钟)(2017抚州模拟)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A.a-B.b-C.c-D.d-2.图中b到d的过程()A.均在地表进行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C.物质来自地壳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8、能【解析】1选A,2选B。第1题,结合图中地理事物的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风化、侵蚀,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为冷却凝固,为固结成岩;黑曜石为岩浆岩,是由冷却凝固形成的。第2题,图中b到d的过程,各类岩石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了变质岩,岩石性质发生了变化。【加固训练】辽宁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有“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2016年2月23日入选第九批中国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左图为地质公园含化石地层剖面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层所属的岩石类型为右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2)目前,易对该景观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对

9、应于右图中的()A.B.C.D.【解析】(1)选D,(2)选A。第(1)题,结合左图可知该地层层理构造清晰,且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在右图中,能够相互转换的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而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变质岩能形成岩浆,因而甲是变质岩,丁是沉积岩。第(2)题,目前,该景观出露地表,造成损毁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结合前面分析,对应于右图中的是外力作用,是变质作用,是重熔再生,是冷却凝固作用。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

10、成3、4题。3.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褶皱断层、断裂上升、岩浆活动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断裂上升、沉积作用C.褶皱断层、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化侵蚀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断裂上升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3选D,4选D。第3题,大瓦山下层的石灰岩是沉积岩,上部层层堆叠的玄武岩,是从前的火山一次次喷发时,堆积的火山熔岩流和火山灰形成的;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是岩层断裂上升所致;因而大瓦山的形成过程为下部

11、石灰岩先沉积、固结成岩,后岩浆活动断裂上升。第4题,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2015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6.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5选D

12、,6选B。第5题,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增大时,则以泥沙淤积为主,反之则以侵蚀为主。从图中可看出,19751978年,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大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泥沙淤积为主,而1978年以后,距起始点距离呈变小的趋势,故此时间段以侵蚀为主。第6题,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时间段内泥沙淤积作用持续减弱;这可能与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输送泥沙的量减少有关。7.(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

13、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巴丹吉林沙漠地处西北,风力强劲,沙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山形成于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处,这与其对风沙的阻挡有关;

14、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导致沙山不断长高。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知,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背风坡一侧,颗粒大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2)风力强劲,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3)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