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25657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练案12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荠菜:野菜。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

2、样的感情? (5分)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34题。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3“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答:拟人和夸张。春归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恨

3、,这怨春之语表现了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境。4下片具体细致地抒写了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春山”“烟波”象征什么?“古今遗恨”如何理解?(6分)答:“春山”“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著追求抗金复国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古今遗恨:词人侧重今之恨,即中原失陷,祖国分裂之恨。(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作此词时,辛弃

4、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BE)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身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D“吴楚地,东南坼”表

5、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敬仰。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解析】题中B项“归隐田园”错,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应是“由人及己”。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答: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佳处径

6、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长为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分析作答。(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注】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BE)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

7、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解析】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_“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