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25227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树立的几种教学意识 小学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树立的几种教学意识 第一,目标意识。 无论是哪个学科,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应该非常清楚、非常明确:这节课,我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学习掌握那些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哪些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让学生又怎样的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到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学习、能力锻炼,能让学生体会到怎样的意义。 上课之前,教师在这些方面是清楚地,教师的教学就能顺着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否则,课堂就会是一本糊涂账。 这里需要强调的,前面提到的目标,不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而是互相以来互相促进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

2、习的主体,那么首先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学,主动自学,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包括内在需求的唤起和外在激励。学生自学,并不等于不要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什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所需要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来学习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这个过程中就落实了方法目标。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离不开运用的背景这个能力、方法,对自己的生活、对现实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学习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应该深入思考目标达成度在本年级、本单元、本节课,我的课堂目标要具体落实到什么程度,本节课该项目的学习与前面该项目的学习有怎样的发展和提升,提

3、升到什么程度。教师明确了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很好的去组织教学,落实目标。 第二,方法意识。 这里的方法意识,指的是在确定目标以后,教师能够明确:我按照怎样的程序,用怎样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怎样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怎样引导他们逐层深入的达成前面确定的目标。 第三,“落实”意识。 “落实”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结果呈现,看课前确定的目标是否扎扎实实的得到了落实。 并不是有人能够正确回答出来问题,就以为目标已经达成,教学往下进行。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你需要观察班上全体学生是否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个项目的学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当然,需要思考的是

4、,允许学生在这个目标达成度上存在差异,但是无论如何,到了什么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需要观察了解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到底有那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落实课前确定好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前确定的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观察学生是否都“不会”,哪些是他们会的,那些是他们不会的,通过观察,教师发现他们不会的、不能的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能够自己学习,这是指导的重点,也是课堂落实的重点,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就产生了学习成就感。这里的“落实”意识,其中包括“随堂进行评价、判断”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在反复观察

5、学生是否达到了课堂要达成的目标和目标度,在此基础上,再改进教的行为,引导学生改进学的行为,达成要落实的目标。 观察的方法很多,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落实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学习结果感受的过程中存在细节问题,通过课堂随机检测发现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等。 第四,评价意识。 教师通过作业,对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里的评价要有针对性。通过评价,来测评自己课堂目标达成情况,与预设达成情况相对应,来发现教学的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补救;通过与学生座谈,观察学生课后的学习行为变化,来评价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意义体验,学习情绪变化等,对

6、照自己的预设,了解课堂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并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完善改进,指导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唐山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张翼老师在丰润举办讲座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观点:目标导教导学导测评,这是教师教学逐步追求高效应该树立的基本意识。下一篇: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反思】 什么是生本教育? 2012-05-30 16:09:14, 雨巷, 3258, 5/4624, 收藏 , 提交 (37) 开中层会时,校长提到了他们培训时接触的生本教育,特意找些资料了解了解这是个什么东东。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

7、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同时,生本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广泛实验,成效显著。一、生本教育思想的起源生本教育思想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过去我们也承认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根本性的,几乎没有指向体系本身。如果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一番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原有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也就是一切服务于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郭思乐

8、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形态,整个教育是为了教师的教,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教师的好教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服务的。在这一教育体系内,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可以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学习的,根本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人们也时常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但很多研究表明,两者并不能划上等号,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把过去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于教。这样,就提出了与传统师本教育相区别的生本教育

9、。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有生命、生活等含义。二、生本教育思想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有必要简单概括一下生本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这对于人们认识生本教育的精神内涵是有帮助的。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以学习为基调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3)

10、课后的刨根问底。其中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强调学习的方法。比如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以及对别人的质疑提出反驳等。第三,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生本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不等,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四,以探究为归旨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

11、展。三、生本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一)学生观:起点非零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似的。生本教育认为,我们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如此,我们

12、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以至儿童所展露出的这种学习本能和天性有时被人们予以无情地扼杀。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生本教育教学中,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整体来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就是对教师生命活动的最大关注,把教师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的

13、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总之,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

14、的代替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生涯变得美好而有意义。(三)教学观:教皈依学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四)德

15、育观:儿童美好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德育要使儿童处于良好的学习生活中,具有个体性、根本性,形成德育自动机制。这就像一条离开水的鱼,除了把它放回到水中之外,无任何办法可以让它和谐自在地发展自己。多年的生本实践表明,生本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教学氛围的根本改变,形成了最坚实的德育基础。教学氛围由过去的压抑和僵化变为了如今的创造和发展。在这一教学氛围中,学生逐步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文化、热爱学校和同学的习惯,为整个德育及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五)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为了削弱传统评价的比较功能,保留其诊断的功能,我们在生本教育研究中把评价改为“评研”。如在评研试卷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学生自己再出一套题目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和扎实,不会产生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创造的氛围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和学生需要练习的问题等。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由外部(如教师)变为内部自身(学生自己);评价的方式由可比较的(成绩)变为可研究的(讨论);评价的功能由控制(压抑生命)变为激扬(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