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 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 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方面,齐鲁先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 雄伟壮丽的齐长城、齐都宫殿广厦,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 致的宝塔古桥千百年来,齐鲁人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 奇迹一、齐鲁早期的建筑艺术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产物之一,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 史上,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出现与发展,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 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上古时代的人类建筑,大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巢栖”、“穴居”,中期的村落建筑 和晚期的城堡建筑三个阶段从原始建筑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夷人的居住环境已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布局有序 并出现了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筑现今考古发现的明确属于住宅建筑的遗址,始于大汶口文化 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并公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东夷人住宅建筑达六十九座之多 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五座、长岛北庄遗址四十四座等,其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属 于半地穴式、平面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建筑。
1)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的住宅建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 的村落建筑例如,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现存村落面积约八万平方米;潍坊姚官庄遗址, 总面积达15・75万平方米;日照两城镇遗址,整个村落面积达55万平方米,比现在的两城 镇还要大得多这一时期的村落建筑,大多是一面、两面或四面都有村落相邻,很少有相距 遥远、孤立的居住点从东夷族这些村落建筑分布的广度与密度情况看,大体说来,与现代 村落的居住情状颇有些类似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齐鲁现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房基建筑 遗址达五十八座以上这些建筑的基本特点:其一,台基式建筑开始出现由半地穴式建筑, 发展到地面起基建筑;又由地面起基建筑,发展到台基式建筑这是夯土建筑的开端,是东 夷民族在土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其二,墙基坚固这一时期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立 柱起基的构筑方法在墙基四周加石块、设护坡加以保护其三,地面与墙壁多用白灰面, 光滑平整、洁净美观、坚固耐久其四,两面坡式的屋顶由遗址柱洞的位置和土墙的遗存 考古推测,这一遗址的屋顶为中间高,两面为坡式状总之,这类台基式建筑“,由台基、土 墙、护坡、室内地基构成的地面住房,不仅比先前的地面建筑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技术上已 见以后的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端倪,从而显示这个时期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台基、护坡 和室内地基均系分层筑成,土质坚硬,层次分明,说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发明了夯筑技术。
(2)夯土建筑技术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墙、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的 建造奠定了基础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说明舜之时, 东夷人口增长之块,已经有了城邑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龙山文化中晚期,东夷人已经有了 城堡建筑,证明《史记》所载舜之时已有“聚”、“邑”、“都”之说不妄 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建筑,为中国古代传统高台基建筑方式开了先河历代帝王的宫殿均建 造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威严,而这一传统悠久的建筑方式正源于龙 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台基建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山东寿光边线王村北发现了一座有内城、外城的龙山文 化古城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左右八、九十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重新 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建筑遗址,总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最 大的古城堡遗址九十年代初,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遗址,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十万平方米四周墙垣较规整,保存完好遗存城墙平均宽度为 二十米,残高近二米,墙体层层夯实墙外有一条宽二十米,深三米的大壕沟,城墙与壕沟 起到了双重保护作用。
这也许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小康”时代的那种“城郭沟 池以固”的城堡防御建筑3)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统治者对建筑规模的要求愈来愈丰富, 愈来愈高超为了显示国威实力,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王都的建 设,城邑数量急剧增多,都市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统治者对宫室的营建,不遗余力,竞相炫 耀,争相跨比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为一时之风因此各诸侯国的殿堂宫室的建筑规 模也不断地升级升格,以至于出现了打破“王制”传统、“僭越”等级和超标准的建筑现象《礼记•礼器》载:齐相管仲因“镂簋朱红,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宫室彩绘装饰超标, 被视为“僭越”无礼;齐桓公的宫室用朱漆彩饰,也被视为非礼随着周礼的日益衰微,这 些无礼非礼的现象到后来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齐国的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 从建筑材料、规模规格、装饰样式,到建筑技术、风格、手法以及建筑理论等方面均跨入了 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 、齐鲁都城建筑规划理论由齐人撰写的《考工记》,历来被视为考察西周都城制度的可靠文献《考工记》将西周 的城市规划分为:王城为第一级,即周王朝的国都;诸侯城为第二级,即诸侯封国之都;宗 室、卿大夫的采邑为第三级。
王城规划制度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宫城为全城的核心,位于王城中心贯 通南北门的中轴线主干道上,门、朝寝、市,由南向北依次置于中轴线上宗庙、社稷置于 宫城前方中轴线左右两侧这一都城的规划理论制度,几千年来在历代帝王都城建筑中,都 能得以体现例如明清北京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这一规划制度的反映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都市规划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提出了与《考工记》相对立的王都规划理念齐国临淄古城就是 按照《管子》这一理论原则设计规划的临淄古城靠近淄水,水源充足,既可供饮用、灌田 又可作沟防设施这种根据自然地形实际情况规划都城的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广大地区不 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两千多年来的都市建设实践中,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 地采用二) 、齐都临淄古城建筑山东临淄为姜齐、田齐历代国都近七百年之久齐国强大的国力,使齐都临淄古城的发 展规模赫然可观,成为东方海岱之间著名的大都会这在《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典籍中 均有载录。
临淄古城规模之大及街市繁华之景象,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齐都临淄包括大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为15 • 5平方公里6)城墙全部为夯土筑造 而成,随地形而筑城内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共有十条街道,并多与城门相通齐都故城 的东西两侧城墙外,紧靠着淄水和系水,有天然河道作障护;南北两面墙外则挖有护城壕沟, 可凭守卫;还有三条完整齐备的排水系统和四个设计合理的排水口,使都城周围的水系相连, 四面环绕这种按《管子》建都理论设计的既能供水、排水,又可防卫御敌的科学建筑,是 同时代世界各国的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的齐都临淄内外有许多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为当年齐国的宫室、台榭、离宫、别墅建筑 的基址高筑台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普遍风习,也是中国历代帝都建筑的特点之一齐国的 宫室台榭古建筑,见之于《左传》、《管子》、《晏子春秋》等文献典籍载录的很多,诸如遄台、 鹿台、路寝台、长庲台,等等这些台榭建筑或供王侯登临赏玩,或用于聚财富、会欢宴, 或凭借观天象、备攻守等现在尚存的台榭建筑主要有桓公台、雪宫台、遄台、梧台等齐国故城考古勘探还探明了“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殉马坑、韩信岭等建筑遗址 在先秦时代的古城建筑中,齐都临淄乃是我国东周时期保存得较好的一座大都市,其城 郭、宫殿、台榭、手工作坊等建筑设施,既古老,又先进,充分展示了齐鲁建筑艺术的技巧 与水平。
齐都故城地下保存着丰富的遗迹、遗物,是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及汉代文化层最早、 最厚、最复杂之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早在 1961 年国务院即公布将齐国故城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齐长城建筑万里长城是闻名中外的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但长城之制,并非始创于秦始皇早在春 秋战国时代,齐、燕、赵诸国就曾经营建过齐长城、燕长城、赵长城其中齐长城最长、最 早,它“东至海,西至济州”,全长千余里,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军深入齐国腹地,一举灭掉了杞国杞国位于齐都 临淄东北,距齐都仅有200 余里这对齐国来说实属一个重大的威胁公元前431 年,楚军 一举又灭了莒强楚的军事锋芒就直接指向了齐、鲁国门之下齐国为了防御楚国的进犯, 确保国家的安全,从战国初期开始,把原来齐国西部早在春秋时期修筑的防御鲁国的西段长 城,又由西向东,沿泰山北麓向东延伸,中间经过十余县,一直延伸到东海岸边黄海之滨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 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分界的齐长城,在《左传》、《管子》、《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不 少载录。
其工程浩大,建筑雄伟,连接海岱为一整体,横贯“三齐”之地它西自山东平阴 东至大海,翻山越岭,绵延起伏,至今仍有多处城墙遗址可见城墙遗存,高者达数米,墙 宽不下十米,浑如巨蟒,横卧齐鲁齐长城建筑规划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 “齐长城多在山岭低处,高山处借助山势不设城”,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之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主要有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土石 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区多石的有利条件,开山取石不同地段采取不 同的施工方法齐长城的建筑遗迹,今存博山区内的共有13段,即阎王鼻、千贝峪、凤凰山、点将台等 位于此地的齐长城几乎全是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唯有凤凰山一段系土石混合结构点将台、 亮兵台等遗址,至今保存完好,长2200米,墙基宽6米,高2-4米如今人们登临故城墙 遗址的高处,当年诸侯各国,群雄割据、列强纷争的情景油然浮现眼前这是齐鲁最浩大的 地表文物,也是齐鲁土石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闪烁着齐鲁文化的光彩三、秦汉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两汉四百余年间,建筑艺术极为活跃,文献典籍中有关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结构形状则 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有墓室、墓阙数处,为间接之材料,如汉刻 冥器之类秦汉建筑艺术总体风格“豪放朴拙”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 即后来的“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 的风格建筑装饰题材多为飞仙神异、忠臣烈士,显得古拙而豪壮秦汉初建大一统帝国,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其帝王极尽豪奢,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殿、 台榭、宫苑、陵墓等,其气派之大,非后世所能及,充分显示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帝王 尊严8)天下达官、豪门亦竞奢逸豫,广务宅第,群起效尤,建筑艺术由此而兴盛 秦汉建筑是在西周、春秋战国已初步形成的建筑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的统一 促进了北方中原与南方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礼制建筑)和陵墓建筑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 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格局,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后又逐渐回归于规 整宫殿结合宫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 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中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一)、陵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