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0233641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伯俊先生谈三国人物和创作方法2017-4-11沈伯俊谈日伊藤晋太郎编日仓持李子译 2015年9月1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沈伯俊研究员来访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与该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伊藤晋太郎组办的课堂讨论会的同学们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文归纳概括了当天沈先生在交流会上针对三国人物以及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发表的内容。 沈伯俊简介:出生于1946年。原籍是安徽省庐江市(周瑜的出生地),生长在重庆市。从1981年开始三国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以及评论逾二百篇。其中,主要业绩是以下两点:其一,编撰三国演义辞典(与谭良啸合编,巴蜀书社1989年出版)。除了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登场人物、情节、地名、职官分别列为

2、词条予以解读外,还详细列举了与此相关的其它文学作品以及有关三国的民间传说和名胜古迹等资料。由立间祥介、冈崎由美和土屋文子翻译的三国志演义大事典(潮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其日文版。其二,出版了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沈先生指出三国演义里存在很多“技术性错误”。所谓“技术性错误”,是指那些并非出自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作品艺术虚构和艺术描写的需要,而纯粹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由于作者一时笔误或者传抄、刊刻之误而造成的,属于技术范畴的错误。因此,为了避免误导读者,有必要加以修正。“校理”即针对“技术性错误”进行更正以及阐明更正的依据。沈先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一千处左右的校理。以上

3、所举的两个业绩使沈先生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本来,沈先生这次访日的目的是在“日本三国志学会第十届京都研讨会”(9月5日,龙谷大学)以及“日本三国志学会东京演讲会”(9月12日,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本交流会的组办人伊藤以前在四川大学留学时,曾经得到沈先生的指导。基于这种师生情分,才得以请沈先生在访日期间抽空来访二松学舍大学,让这次交流得以实现。 这次学术交流的参加者如下:沈伯俊(中国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伊藤晋太郎(二松學舍大学文学系副教授);井上桃华、羽良柚亮、山本将好、杢屋幸明、大泽爱(以上均系本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三年级学生);川岛沙弥香、小池有希、坂本直仁、白岩司门、高井佳辉、高桥

4、惠佑、北条总(以上均系本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四年级学生)。 另外,作为翻译人员,得到了以下三位的合作:王智睿(本大学文学系国文学科四年级学生);熊谢子初(本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四年级学生);仓持李子(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科科目等履修生)。 一、关于三国人物 在学术交流会上,每个学生都举出自己喜爱的或者想研究的三国人物。对此,沈先生发表了恳切细致的解说。以下是沈先生解说内容的要点: 钟会 钟会是曹操的重臣钟繇的小儿子,是曹魏中后时期的重要人物。钟会为何被喜欢,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他年轻英俊,他死的时候虚岁只有四十。第二个是因为他聪明能干。在世说新语里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故事,而且也被写进三国

5、演义之中了。八岁的钟会和九岁的哥哥钟毓来拜见魏文帝曹丕,钟毓吓得满身大汗,钟会却一滴汗也没出。曹丕问钟毓为何满身大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意在太紧张而满身大汗。这时,曹丕又问钟会,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意思说太紧张了连汗也不敢出,表明他很机智。所以,魏文帝从此喜欢上了他。后来,钟会成为司马昭最得力的谋士,司马昭也很看重他,时人称他为“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263年,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攻打蜀汉,钟会的那一路是主力军,当时的主力军还有邓艾那一路,但是邓艾只有三万人马,钟会却带兵十万,而且邓艾比钟会年纪大得多。可见司马昭对钟会的重视。他年轻英俊,聪明能干。所以

6、女同学喜欢他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钟会有两个很大的毛病。第一,他人品不太好。钟会想结识“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但嵇康不喜欢他。嵇康是曹魏的国戚,钟会是司马昭的腹心。嵇康忠于曹魏自然就不喜欢企图篡权的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为嵇康没理钟会,他就怀恨在心,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后来,嵇康被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钟会进谗言的结果。第二,也是大家熟悉的,蜀汉灭亡后,钟会野心膨胀举兵叛乱,最终失败了。所以,我们可以重视钟会的聪明能干,但对他的为人也必须有一定的警觉。 马超 马超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三国演义的读者大概都喜欢吧。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年轻英俊,小说里把他称为“锦马超”。另一

7、个原因是他武艺高强。小说里多次突出他武艺高强。第一个例子就是“潼关之战”。他大败曹操,迫使曹操割须弃袍。第二个例子就是大战许褚。第三个就是夜战张飞。所以说马超是那个时代的勇将的一个代表。但是,在蜀汉武将之中马超又有些特别。跟张飞、赵云相比,他是一个悲剧英雄。由于他举兵反曹,以致他的父亲以及大部分的家人被杀。最后,马超在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败给了曹操,投靠了张鲁,但是由于他后来归顺了刘备,他的妻儿被张鲁杀了。这是他的悲剧性的第一个理由。他的家族里总共有两百口多人被杀害了。第二个理由是他很晚才归顺刘备,虽身居要职,但实质上没有得到重用。因此我认为即使他在投奔刘备以后,心情也是悲凉的。可以说马

8、超是一个既令人喜爱,同时又被人同情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 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我想三国演义的读者大概都是如此吧。关于诸葛亮可说的话题有很多,我也写了很多有关诸葛亮的论文。大家之所以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是三国演义里的头号主角。他身上有很多优秀品格,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第一,有智慧。诸葛亮足智多谋,这一点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小说中有三位一流人物,第一位就是曹操。对于诸葛亮,曹操每次暗中叫苦:“又中孔明之计也。”第二位是周瑜,周瑜每次与诸葛亮斗智,都说:“吾不如孔明也。”第三位是司马懿。每当司马懿与诸葛亮展开智谋较量时,也叹息说:“吾不如孔明也。”按照日本的说法,他们三位都是“超一流”的人物,

9、但都拿诸葛亮没办法,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第二,忠贞。诸葛亮的忠贞绝不仅仅限于忠实于刘备,更重要的是忠实于自己的事业,忠实于自己的复兴汉室的理想。诸葛亮的这两个优点得到了历代读者的敬佩。这也是日本人喜爱诸葛亮的理由。因为智慧和忠诚是我们永远都需要的。 周瑜、陆逊 三国演义里关于东吴的描述不多。东吴的人物除了我们熟悉的孙策、孙权兄弟外,再就是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了。他们都是当时的一流人才。综合起来看,对东吴作出贡献最大的是周瑜和陆逊。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雄才大略”。周瑜先是帮助孙策开创江东基业,然后又辅助孙权巩固政权。孙权一直把周瑜视为兄长。“赤壁之战”时,周瑜坚决主张与曹操决

10、一死战。并且,亲自率兵打败了曹操。孙权的地位也以此得到巩固。所以孙权称帝时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最高的。 第四任统帅陆逊的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出两个。第一,在三国演义的中后期,在东吴方面,陆逊是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唯一的人才。第二,陆逊文武双全,并且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后来他担任东吴的丞相,成为东吴的百官之首,可见孙权非常器重他。孙权说:“谁也赶不上周公瑾,但是,只有陆逊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但以我看来,陆逊的战略眼光比周瑜更高。 曹操 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的曹操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的评价都有很多争论。我对曹操的评价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曹操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大英雄。他是一位

11、杰出的政治家、杰出军事家和杰出文学家。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让人害怕的英雄。他非常自私多疑,让人无法与他交朋友。这就是我对曹操的评价。 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曹操都是一个主要人物。不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电视剧,或者是电影赤壁都描述了曹操的这两个方面。相比之下,也许是导演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电影里渲染了曹操世俗的一面。 比如说电影赤壁里有小乔见曹操的场面,小乔说:“你是不是为了我而率兵南征的?”并劝求曹操说:“放弃南征吧。”甚至要拔剑自刎。曹操夺下剑说:“别闹”。这个场面完全没有历史根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把江东美女、周瑜之妻的小乔和东汉末年的太尉桥玄的女儿混为一谈了。桥

12、玄生于109年,比曹操大四十六岁,如果桥玄有女儿的话,有可能比曹操年纪大,再怎么年轻也跟曹操年龄差不多吧。曹操出生于155年,“赤壁之战”是208年发生的,算来曹操的虚岁已有五十四岁,因此,就算桥玄有一个女儿,“赤壁之战”时还活着,也已经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和周瑜的娇妻小乔毫无关系。所以说,在赤壁的这个场面里曹操说“别闹”,这场戏在我看来是在“胡闹”。这个情节不仅没有史实根据,而且贬低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率兵南征并非为了得到一个美女,而是为了统一天下。所以说,这个情节从故事情节展开上说是荒唐无稽的,在人物塑造上也贬低了曹操这个大英雄。 曹真 喜欢曹真,这说明你有独特的见解。对于曹魏中后期的

13、将领,多数读者不太清楚。但是,对于你喜欢曹真我能理解。魏文帝曹丕临死时向四位大臣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托付后事。曹真、曹休是魏军的统帅,陈群、司马懿是文官。当时,曹魏的敌对势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位于西南的蜀汉,另一个是位于东南的东吴。明帝曹睿在位时,由曹军司令官曹真把守关中(今天的陕西省渭河流域,有函谷关等要塞四面环守);由曹休驻扎扬州防范东吴。相比之下,曹真的功劳远比曹休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方面的统帅就是曹真,因为当时司马懿还驻扎荆州南阳,所以说,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述,曹真被孔明诸葛亮打败,才由司马懿统帅魏军。实际上,曹真和他的大将张郃在“街亭之战”中打败了马谡,迫使蜀军撤退。赵云

14、率领的人马也被曹真打败。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是获胜的。而且,曹真作为统帅是一个沉着冷静,稳重谦和的人,信任重用部下也是他的一个优点。而曹休呢,“石亭之战”中他大败于陆逊,率领的十万大军,损失了七八万。曹休又羞又愧,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比较这两人,可以说曹真是曹丕及曹睿在位时最优秀的将领,所以说重视曹真,说明你读三国读得不错。 可惜的是曹真的儿子曹爽太不争气。魏明帝曹睿临终时向司马懿和曹爽托付后事,曹爽平庸无能,十年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一家全部被杀。从此以后曹魏的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搞政变时,曹爽的谋士智囊桓范说:“曹子丹(子丹是曹真的字)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但是他的孩子

15、却蠢笨如猪狗。”曹真虽为优秀的将领,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后代。 刘备 几百年来,刘备一直是三国演义的读者喜爱的人物。可以说三国演义描述的刘备塑造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明君形象。三国演义之后的小说里也没有出现可以与他相比的。在当今的学术界以及读者中,对刘备的形象还有争论。他们主要是批评刘备的有些行为似乎有点儿虚假做作。其实,持有这种见解的人读三国演义读得不仔细。为什么大家都喜爱刘备呢?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形象符合自古以来老百姓对明君的期待。自古以来,老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爱民。在三国演义里没有比刘备更爱民的人物了。只要想想当阳长坂坡(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的故事就很清楚了。刘备带领十几万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一日只能前进十几里,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都不舍弃民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第二点就是爱护人才。这一点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非常清楚。“三顾茅庐”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说法,诸葛亮的虚岁才二十七岁,而且,既无学历(诸葛亮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