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A加育儿法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233099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岁A加育儿法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岁A加育儿法笔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6岁A+育儿法笔记作者陈鲁第零章育儿开始之前婴儿,一个健康的物理人(physical being戸6年后一个健康的心理人(psychological being) 。三条育儿路线图交流关注家庭以外孩子的成长环境提出几个正确看待孩子的角度,以及学龄前儿童应该具备的 六大心理素质亲子一、请理解孩子很多行为倾向是天生的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人类是亿万年生物进化的产物。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能 力通过人类繁衍被写在了遗传基因簿里。这样,不需要每个人出生后再重新全面 学习。孩子天生就具备很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心理倾向,我们权且称它们为“利己倾向”。“利己”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倾向”是说它还不是具体的能力,而是

2、日后发展出种种能力的种子。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人类的天性”。例如:1.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要热切地探索;2. 天生喜欢掌控周围的局势;3. 天生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注; 对主要照顾者产生依恋,并对别 人的感情极为敏感;4. 天生具备很多基本的感情,对周围同种不同种的生命有一种认同感。以致目前心理学里有一专门领域一一 进化发展心理学依照一个合理而重要的观点一一 进化观、请记住让孩子超速发展危害深远有关孩子的天性,皮亚杰和后继的心理学家的发现是: 人类基因赋予了他们一个发展各种能力的时间表。就是说大约什么时候走路,说话,懂得数字的含 义,解决抽象问题,了解别人意图,学习游戏规则,是人类基因

3、里已经设定好的。 前一段的发展是为后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阶段想达成的行为在前阶段是以不同 的行为能力作为铺垫的。皮亚杰的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那就是育儿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发 现观。我们在孩子大了时想要A,那小时候要帮他发展B、C,因为B、C日后自 然会转化成A。如果在应该发展某种基础能力的阶段,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去攻克 下一阶段的目标,孩子既攻克不了那个超高目标,又耽误了目前这一阶段的发展。 等到下一阶段,别的孩子因为有了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顺理成章地轻易攻克现 阶段的目标,那个曾被拔苗助长的孩子却因为前阶段形成的漏洞而徘徊不前。三、请相信儿童发展有规律可循举例1: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或

4、从初中升入高中时,总体看来成绩和自 信心均会下降。举例2:孕期精神压力大的妇女容易早产,新生儿体重偏轻,婴儿期注意 力不佳,有些学前出现行为问题。举例3:有时和家长交谈了半天他们的孩子,最后总有人会总结性地感慨 一声:“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只好见机行事了。 ”我把这种观点叫“发展无序论”,认为儿童发展不遵循一定规律和 秩序,一切都是因人而异。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儿童发展确实 有规律可循。四、请明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人类生活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不亚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意志和适应 能力也不亚于植物。自然而然,每个区域和社会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习得 在当地环境下需要的生存

5、能力。大人为了帮助孩子获得这些不同的能力, 注重的 方面自然就不同。例:游牧民族的孩子必须要学会骑马放牧;狩猎民族的孩子必须很小学会辨别动物的粪便和足迹;农耕民族的孩子必须从小熟悉田里的农活。另外,生活资源和方式不同,也引起大人对待孩子的不同。节奏慢的传统 社会有的是人力但缺乏物质资源。 大人一夜起多次抱孩子把尿是占用了人力。 但 省了尿布和水。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紧张, 但物质较丰富。买几箱纸 尿裤放着,给孩子随时穿上,疲劳的大人晚上睡个安稳觉第二天好有精力去上班。 食物不充足的社会,大人要喂孩子,这样不浪费。食物充足的社会,大人会让孩 子早早抓着吃,浪费了也不觉得可惜。某些社会或社

6、区里的孩子从小要从事频繁的体力劳动,吃不饱穿不暖,身体不舒服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听话”大人打几下,这点疼就算不了什 么。但是,生活在不缺吃穿、不需要频繁体力劳动的社区的孩子,被打后身体的 疼痛感是很不寻常的感受,皮肉之苦会造成真实的心理刺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常有深刻的文化社会根源。所以我们首先不要盲 目作价值判断。沙漠里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里的肥枝大叶谈不上孰优孰劣。这种社会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健康的心理,思维的精确和深度。从出生到学前是奠定这个基础的黄金时间。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个基础,我们就称之为一个健康的心理人。孩子在六岁前应该发展出哪些心理能力一、健康的自主意识婴儿出生到大约1

7、5个月都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举例:1. 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抱着自己的一只脚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他就像在享受一个随手抓来的玩具15个月后 一 自己原来是身体各个部位的指挥2.如果把他放在镜子前,看见镜子里的小孩,他会好奇兴奋地伸手 去抓。15个月后 一 看到镜子里的人知道那是自己自主意识开始从身体领域延伸到心理领域举例:“啊,我往这边爬,不能保证妈妈的身体和我一起移动。那我要是想 一件事,妈妈会这样想吗?”于是,他自己从地上捡起块饼干要往嘴里放的时候, 妈妈会说“不”;当自己抬手打了一下旁边小朋友,妈妈也会说“不”。“哇,妈 妈的想法竟然跟我的不一样! ”这种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孩子会

8、创造机会让妈妈 说不,让更多的人说不,让自己说不。很快便发现很多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就上升到了心理思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领域。“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啊! ”既然有了 “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强化这个“我”呢?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小小的世界里划分出自己的地盘,搜罗一堆属于我的东西。“我的!我的! ”是两三岁正在惊喜于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口头禅。 有的孩子不说这话,但也特别爱“霸 占”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天生喜欢自主通过把孩子的脚腕和某种玩具连起来作为基本的实验方法,向我们揭示了婴幼儿记忆的秘密。和大人一样,从出生起婴儿就有记忆能力,时间越久,记忆就 越容易

9、消逝,但如果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又会记起来。这说明人类天生就有控制环境的冲动。帮孩子建立生活的秩序感在15个月左右产生了身体的独立意识后,他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争取心 理独立。例:和爸爸妈妈在街上走,他看见马路边上的蚂蚁,要蹲下看,父母虽然不感兴趣,但在旁边等着,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他就产生一种感觉,“我和别人的爱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爱好可以被满足”。如果大人在那个时候说“快走,快走,几只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我的爱好无关紧要”。这种事情如果时常发生,孩子 的自主意识就会减弱,就不会去敏锐地观察环境,发现喜欢的东西和事情。例: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得开心,不想回家

10、,他在练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自己在静静地摆弄几个小玩具娃娃或飞机,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他是在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真正的自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为所欲为、不听话、执拗。家长的一个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 候上学,睡前要刷牙洗脸,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孩子学会在这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 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 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过马路,家

11、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在家看起来听话,到了学校却为所欲为。心理自主最宝贵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 身体的独立。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独立。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 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得方法,发现不灵会 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 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 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一一自主意识的孩子。 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 有一颗独立的心。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 他的行为就不 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受用终生 六岁前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主意识,终身受用。

12、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不会见到别人玩什么他也学, 见到别人学什么他也要, 看到别 人不公平对待一个小朋友他也跟着起哄。 因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他会选择并坚 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会力排众议去为一个受欺负的小朋友鸣不平, 他会产生很 高的道德情操。自主意识薄弱的孩子, 碰到新人新事物容易不敢尝试, 盲目模仿, 没有自己的主 见。不仅不能成为领导者、创造者,甚至接触了负面的行为和人,还很容易误入 歧途。他们遇事容易气馁而引起别人的嘲笑,导致自尊心受伤害。因为自卑,会 自动放弃很多学习成长机会,变得“穷者越穷” 。自主让孩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自主是任何文化的孩子都有的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天性。家长要和孩子一

13、起成长, 与时俱进, 像几十年前的家长一样判断孩子未来一 生需要什么是不可能的。 那为什么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社会里 头脑清醒、观察敏锐、善于判断的人呢?我们没能力替他们想到做到的让他们自 己去做好了。 但前提是我们给他一个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 孩子天生就有这个 愿望,只要我们不抹杀就好了。二、对家人和生活环境怀有亲近感和安全感正面情绪(positive emotions):孩子身处这个地方或接近这个人会觉得安 全、温暖、有爱。负面情绪(negative emotions):孩子身处在这个地方或接近这个人会心生 不安、冷漠、害怕的感觉。人脑中部有一个“杏仁体区” ,专门做这件事

14、把情绪和人物地点挂钩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达到高潮。这是绑定(attachment)的开始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依恋关系可以给孩子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温暖。实验:实验者: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把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分离,给它们两种人造母亲。一种身子是个光光的 铁丝网,头下部插着个奶瓶子。一种铁丝网的身上包着一层软软的布, 但身上没 有奶瓶。小猴子们会在喝奶的时候短暂地在第一个“妈妈”身上停留,但其余大 部分时间趴在软软的“妈妈”身上和“她”亲近。依恋关系也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心理学家艾丽西亚.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说:“一个人不可能在拥有一

15、份亲 密、深厚情感的同时又不为这份感情的稳定和长久而焦虑。”有安全感的孩子,当家长不在身边时,有好奇心,会观察周围事物。如果是 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会自在玩耍,和别人互动。如果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 也会通过密切观察,有限参与来吸收外界信息。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在心中, 他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一家长。哪怕眼前的人不尽如人意,事情的发展不好预 测,但孩子知道,只要家长回来了,他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安慰和关注, 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安全感。孩子从爱自己的人那里去获得这种隐形力量的现象叫做“ refueling ”“加油”。心理学上把让孩子有“加油感”的亲子关系叫做“安全绑定”。有安全感的孩子有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对“我”这个人的评价。当孩子觉得“我”是被关心爱护的,“我”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孩子就感觉到了“我”的价值,就产生了尊重“我” 自尊心。当孩子觉得“我”不被别人关注,“我”做的事情常常是“不好”的,“我”甚至会常引起别人的反感和焦虑,孩子就觉得这个“我”是没什么价 值的,就不会尊重“我”,就等同于自尊心不足。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爱心,因为他像是在辐射自己感受到的爱。心中对自 己有底,他也更不易被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所左右。三、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同情心有爱心、同情心的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