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22375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品质文档2022年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老师是否情愿花时间阅读,是老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你知道训练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训练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 训练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训练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训练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训练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仔细真地读了陶行知训练名著,真正熟悉了我国的大训练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训练学,掩卷深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训练”,前苏联训练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训练的真谛。作为一名宏大的人民训练家、训练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提倡

2、并实践了爱的训练,他爱训练,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竟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别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别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会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定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协作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

3、必需依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训练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训练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训练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养训练,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制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老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日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久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

4、代的变迁、事物的进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训练”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训练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许多方面,都喜爱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似乎先生是特地教学些书本学问的人。他好像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事,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

5、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进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日,仍旧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格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学问,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老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

6、么? 老师没有爱就不能训练学生。对学生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喜爱学生,喜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气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渐渐溶化为一的过程中,老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关心,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胜利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行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才智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殊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全部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

7、美丽的孩子人人都喜爱,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老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恳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训练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训练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训练思想,是把爱和训练视作天生的结缘。老师爱学生,就有训练,学生爱老师,于是训练产生效果。 “在我的训练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敬重学生。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敬重学生,敬重学生的人格和共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公平的,老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8、。有的老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苦痛,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精确地说明白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老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老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怀爱惜。即父母想到的,老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老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老师做学生“亲人、伴侣和导师

9、”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训练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训练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需仔细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训练,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行铺张,特殊是看到学生消失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准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老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喜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或许是一块特别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老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需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留意克服

10、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将来。 训练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训练一书,本书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肯定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别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索者享用了通过思索而又超越思索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查找牵强的学问。” 什么是训练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很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化的学习。本书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

11、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关心,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盼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盼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共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肯定真理的虔敬是一切训练的本质。” 又如“训练依靠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训练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行能的。” 如此等等,我盼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共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爱好,同时盼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

12、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训练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学校一开学就布置了一学期每位老师必需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于是在众多的训练书籍中,我选择了 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灵训练才智的意蕴这本书,并有幸拜读了书中的大致内容,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机灵是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老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机灵训练才智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纳了许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训练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训练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13、品尝。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宽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久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才智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沟通,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沟通。若有不当,敬请各位指教。 一、准时的确定,让他喜悦万分 每个班级的优差生的区分很大,对于优秀的孩子老师不懈的表扬和鼓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确定和信任,而对于那些平常表现平平、学习成果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再小的进步,再小的胜利,也是他全心努力

14、的结果。这时的老师赐予准时的表扬与鼓舞会让他们万分喜悦,从而使他信念坚决,勇往向上。 记得有一次学校教研小组组里上课的时候,我们上的是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妈妈爸爸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平常乐观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这时,在无意当中我却发觉坐在最终一排的一名学生举手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举过手,属于班级中的差生。于是,我示意他回答,他说虽然我平常在家里也是像前两个儿子一样,只顾自己玩耍,可是今日我学了这一课,我会转变。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当赐予肯定的确定和鼓舞。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

15、笑容。课下我还特地与他沟通谈话,并鼓舞他今后课堂上连续努力。这些无形的表扬与确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准时的表扬和确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转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时的做法而兴奋。 二、准时的爱护,让他布满信念 在教学中不难发觉,学生往往在引起其爱好的事情上能乐观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往往是在老师讲课中间。此时老师该怎么办呢?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搁进程;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

16、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或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所以我认为还是应当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乐观性的表现。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愿再动脑筋思索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乐观性参加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学问感爱好了,频频举手发问。有的问: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有的问: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准时做手术呢?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等等表面看来好像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科技进展日新月异,谁又能确定地说肯定不会实现呢。假如当时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