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213219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UEGW“六解”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袁耀宗钱爱华2010年10月23-27日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本届年 会上,关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最新研究主要涉及其发病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 新进展。本期D2D3版将其中关于IB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图IBS发病的相关机制示意图神经肽S受体1 (NPSR1)使肠屏障透过率增加,使肠上皮内分 泌细胞释放的5-羟色胺(5-HT)的再吸收受到影响;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内细菌等可以大 量通过肠黏膜。1. 细菌过度生长在IBS患者中,小肠细菌

2、过度生长的发生率为45.5%,而在非IBS患者中,该发生率仅为 12.5%。目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仍是IBS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本届年会上,希腊 学者报告了 1项关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IBS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结果。该研究自2009年起连续纳入150例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IBS患者55例(符合罗 马III诊断标准)和非IBS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无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 染,也无肝硬化及胃肠道出血。经内镜采集所有患者十二指肠第二部的肠液,并在体外需氧环境下进 行细菌定量培养。采用API20E系统鉴定革兰阴性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定义为肠源性细菌量达到

3、103个菌落/毫升。结果显示,在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37例(24.7%)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55例 IBS患者中,有25例(45.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95例非IBS患者中,仅12例(12.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v0.0001)。IBS患者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比值比(OR)为 5.76 (Pv0.0001)。对十二指肠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的结果显示,在IBS患者中,大肠杆菌感染有7例 (12.7%),肠球菌属6例(10.9%),其他肠杆菌科10例(18.2%)。在非IBS患者中,大肠杆菌 感染3例(3.1%),肠球菌属6例(6.1%),其他肠杆菌科6例(6.

4、1%)。IBS患者与非IBS患者 间存在显著差异(Pv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BS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OR=6.09,P& lt;0.0001)。研究者认为,IBS患者具有较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IBS与小 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可能存在紧密联系。2. 肠道屏障功能改变IBS患者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介导了肠上皮通透性的增 加。最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和肠屏障功能的缺陷在IB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具 体机制还不是很明确。IBS患者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在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间的间隙是由连接复合物封闭,其中最重要

5、的是紧密连接。紧密连接 由多种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组成,包括跨膜蛋白occludin、claudin、连接黏附分子(JAM)和胞质带状 闭合蛋白ZO等(见图)。肠道通透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 蛋白的改变密切相关。在本届UEGW上,法国学者交流了 1项比较IB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 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差异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3例IBS患者(女性20例,平均46.22岁,均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和20名对 照(女性12名,平均为59.65岁)。在23例IBS患者中,9例为腹泻型(IBS-D), 6例为便秘型 (IBS-C),8例为腹泻

6、便秘交替型(IBS-A)。在23例IBS患者中,3例(13%)是感染后IBS (PI-IBS)。对照组均接受肠镜筛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量化IBS症状的严重程度。抽提结 肠活检组织蛋白,并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BS患者的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腹痛VAS评 分高于6分的IBS患者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最低(Pv0.05)。同时,与病 程1年以上的IBS患者相比,最近诊断IBS患者的claudini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更低(Pv0.05)

7、。该研究提示,IBS患者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和occludin)表达明显 下降,这可能是导致IBS患者肠上皮通透性改变的主要因素。肠上皮通透性增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作用大IBS患者肠道肥大细胞明显增多,这些肥大细胞是否介导了 IBS患者肠屏障受损?爱尔兰学者报 告,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在IBS患者肠道上皮完整性的受损中起关键作用。紧密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其紧密程度则可由跨上皮电阻来反映。人结肠 癌细胞系Caco-2是分化较完全的、具有刷状缘和功能性紧密连接的极性单层细胞系,Caco-2细胞系 通常被用来作为体外肠道分泌和屏障功能的一种研究模型。爱

8、尔兰学者采用人结肠癌上皮细胞系Caco-2与人肥大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肥大细胞的蛋白酶和 类胰蛋白酶对Caco-2细胞间通透性和紧密连接的影响。研究者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葡 聚糖通量和跨上皮电阻变化来评估上皮完整性,采用免疫印迹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co-2单层细胞 间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3、JAM-A、occludin及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类胰蛋白 酶(0.015 U)作用4小时后,单层细胞通透性增加,跨上皮电阻较对照组降低45% (Pv0.05),荧 光素标记葡聚糖通透性也明显增加(Pv0.05)。JAM-A和E-钙黏素表达分别下降40%和30

9、%,相 反,occludin、claudin3和claudin1的表达则分别增加5倍、2.5倍和1.3倍。在Caco-2与肥大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处理6小时即可导致跨上皮电阻下降约 30%(Pv0.05),与类胰蛋白酶作用结果一致。同时,JAM-A表达水平下降30%,而occludin、 claudin2表达分别增加了 20%和25%。该研究显示,类胰蛋白酶参与了胃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受损, 伴有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改变。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在IBS患者肠道上皮屏障损害方面发挥十分关 键的作用。3. 果糖不耐受果糖吸收不良现象在IBS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在本

10、届年会上,乌 克兰学者报告了有关果糖吸收不良在IB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14例IBS患者(符合罗马III标准,其中IBS-D 8例,IBS-C 6例)和14名健康对 照。采用氢呼气试验检测研究对象对不同剂量(25 g和50 g)果糖的耐受性。结果显示,服用25 g 果糖后,13名健康志愿者氢呼气试验阳性,但均无腹部症状。而服用50 g果糖后,11名健康志愿者 氢呼气试验阳性,同时出现腹部症状,其中8名出现轻中度腹胀、腹痛,3名出现腹泻。所有IBS患 者在服用50 g果糖后氢呼气试验均阳性,其中7例IBS-D患者出现恶心、中重度腹痛和腹胀,6例出 现腹泻。IBS-C患者也出现类似症状

11、。另外,6例IBS-D和3例IBS-C患者在服用25 g果糖后,氢呼 气试验阳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0.01)。服用25 g果糖后,IBS-D患者均有轻中度腹痛、恶心及 腹胀,3例出现腹泻;另外所有IBS-C患者均有腹部不适,但均无腹泻。该研究提示,健康受试者可 耐受25 g的果糖,部分健康受试者不能耐受50 g果糖(会出现不完全吸收,并有症状)。所有IBS 患者均不能耐受50 g果糖,并有严重的腹部症状。因此,服用25 g果糖的氢呼气试验结合腹部症状 可提高果糖吸收不良诊断特异性,尤其是对于IBS患者。果糖吸收不良在IBS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特别是在IBS-D患者中。4. 肥大细胞肥大

12、细胞活化不仅与腹泻型IBS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受损有关,还与Toll样受体(TLR )信号下调有关。紧密连接与肥大细胞西班牙学者1项关于黏膜肥大细胞介导紧密连接障碍与IBS-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显 示,与健康受试者相比,IBS-D患者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1、claudin2和claudin4)和胞质带状闭合 蛋白(ZO-1和ZO-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v0.05)。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 镜的定位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IBS-D患者黏膜细胞顶部细胞膜紧密连接蛋白的染色明显减 弱,并通过细胞质弥散。有趣的是,IBS-D患者的这些生物学变化与肥大

13、细胞活化及临床表现(腹 痛、粪便性状)显著相关。TLR及相关基因表达该研究小组的另1项研究显示,IBS患者在接受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色甘酸二钠治疗后症状的 改善与肥大细胞介导的TLR信号下调相关。该研究纳入16例IBS-D患者(符合罗马II标准)和7名 健康志愿者。16例IBS-D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非治疗组(8例)和口服色甘酸二钠组(DSCG- IBS 组,8例,200 mg/ 8 h)。6个月后,取得空肠活检组织。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R2、 TLR4、类胰蛋白酶及调控TLR信号相关分子的表达,还检测黏膜肥大细胞、TLR2和TLR4阳性细 胞。结果显示,IBS患者类胰蛋白酶、TL

14、R2、TLR4基因表达显著增加,而DSCG-IBS治疗组在明显 降低。TLR相互作用分子热休克蛋白(HSP) 27、HSP70、A20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y表达的变化与TLR非常类似。这些TLR分子及TLR相关分子的表达与类胰蛋白酶的表达 呈正相关IBS患者肠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的细胞并未共表达TLR4,但少量共表达TLR2。与健 康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道组织TLR2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增加,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并与 肥大细胞毗邻。上述免疫相关基因的下调与临床症状改善平行。研究者认为,肠道黏膜肥大细胞的稳 定有助于一些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正常化,减少肠道局部内在

15、免疫分子的激活可能会改善IBS-D患者 的症状。5. 基因多态性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和5-羟色胺再摄取转运蛋白基因是IBS患者发病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遗 传学及相关基因与IB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关系正逐渐被关注。希腊学者报告了 1项关于希腊IBS患者 中5-羟色胺2A受体和5-羟色胺再摄取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该研究共纳入124例IBS患者(符合罗马III标准)和238名健康对照。研究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研究对象5-羟色胺2A受体 1438位(G/A)和102位(C/T)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侧翼引物分析5-羟色胺再摄取转运 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缺

16、失/插入的多态性。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IBS患者的1438位(G/A)多 态性频率、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出现频率显著增高(P= 0.0037和P = 0.006);而102位(C/T)多态性无明显改变。5-羟色胺再摄取转运蛋白基因的缺失/缺失基因型与IBS显著相关(P= 0.0317)。结果还显示,未发现多态性与腹痛、腹泻型或便秘型IBS有关。因此,5-羟色胺2A受体 基因和5-羟色胺再摄取转运蛋白基因是希腊IBS患者发病相关潜在候选基因。6. 感染后IBS在世界范围内,约18%的IBS为PI-IBS,其中40%为旅行时发病;PI-IBS患者多为女性,在北 欧和北美更普遍。众多研究表明,胃肠道感染是发生IBS的危险因素。本届UEGW交流了 1项有关 世界范围内PI-IBS的发病率和特征的跨国互联网调查研究。在该研究中,胃肠病门诊IBS患者被邀请填写一份互联网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罗马III诊断性问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