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020690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解析:选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皇帝之功,勤

2、劳本事”为材料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对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皇帝决策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置王”是因为“诸侯

3、初破,燕、齐、荆地远”,如果“不为置王”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A项观点与题干观点不符;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拥有最终决策权,故D项错误。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解析:选A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皇帝制度中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4、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是先前的分封了,后期的分封是皇帝制度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D根据“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5“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

5、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选B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且并未涉及承继分封制度,故C项错误;削弱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D项错误。6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

6、了()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选C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7(2018届高三无锡检测)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解析:选C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

7、、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及史学理论。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所以A项正确。9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8、。在当时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BCD解析:选A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地点的限制,故错误;依据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的信息可知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鼓励”,故错误;根据“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

9、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就是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1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

10、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解析:选B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及材料“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可知,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

11、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选C题干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13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这与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相吻合,

12、这种儒家伦理道德观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14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选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贾作上下”说明了经商人员的广

13、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15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解析:选D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相矛盾,故B项错误;谱学盛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重视门第家世,这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选官用官,促使谱学兴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6江苏高考)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

14、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15、”,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7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4分)解析:第(1)问,“做法”根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成效”根据材料“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分析;“目的”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角度概括;“经济后果”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