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20191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平原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内容辨析文物 2009 年第 8 期发表了张立明、蔡连国山东平原 出土北齐天保七年石造像 一文,文中公布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 县出土的一座北齐纪年造像, 有佛像和基座上下两部分, 佛像是 汉白玉石雕成的( 图 1) 。作者对此造像作了如下描述:佛像部分为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上为太子像,下为底座。太子像残高30cm腰部以上残,右腿盘屈,右足置左膝上,左手扳右小腿,左足踏莲花,坐于覆莲座上。左臂及右足残。从造像两侧残断处看应有背光 底座高21、宽57、厚24.5cm。底座平面上靠前处、太子像两侧分别圈刻浮雕供养人;底座前立面自中间向两侧依次浮雕莲花、 供养人、 供养菩萨和

2、蹲狮;左立面刻一人背靠菩提树,广袖中出一孩童,面 前跪一人手捧布帛迎接,应为太子树下降生图:右立面主要人物 立在伞盖下,背后有撑伞的小童,面前有二人,一立一匍,立者 手中持一物,上方弯曲如拐杖,似为太子出四门游观图之一。造像底座后立面阴刻发愿文:“大齐天保七年岁次丙子九月 壬寅朔十日辛亥清信士佛弟子平原县褚洛珠敬造白玉太子像一躯”由造像铭文可知为大齐天保七年 ( 556) 造太子像。从二氏对造像的捕述来看,左立面画面为太子树下降生图 ( 图 2) ,右立面 画面为太子出四门游观图之一( 图 3) 。笔者对右立面画面的定名 有不同看法。二氏将底座右立面图像定为“太子出四门游观图之一”,但 对其定

3、名的依据和具体内容多语焉不详。 从造像右立面的画面来 看,主要人物立于伞盖下,身着袒右袈裟,内着僧祗支,头顶似 有肉髻,左手置于胸前, 右手略下握衣裾, 身后有一撑伞的小童。 主要人物面前有二人, 一立一匍。 立者服饰与左立面太子诞生图 中摩耶夫人相同,都为宽袖褒衣,只是形象似一戴冠的王者,右 手持一物举于胸前,上方弯曲。匍地者,裸上身,头着地,头发 散铺于伞盖下主要人物的脚下。“太子出四门游观”属佛传内容之一, 从后汉竺大力、 康孟 详译修行本起经 卷下、 三国吴支谦译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卷上、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 2 等记述佛传 的有关经典来看,释迦太子出游东、南、西、北四

4、门,分别遇见 老人、病人、死人、沙门。若将右立面画面以“太子出四门游观” 的内容来分析, 伞盖下的人物就应是“出游四门”的太子, 面前 匍、立的二人就是太子所遇老人、病人等。但是,这些经典中无论遇老人,还是病人、死人或沙门,均 无向太子跪拜的记述,而拄拐杖者也只出现在对老人的描述中。 如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述:( 太子 ) 始出城东门,天帝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倚门壁而喘息。太子问曰:“此为何人? ”其仆曰:“病人也。”出南城门,天帝复化作老人,头白背偻,拄杖赢步。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老人也。”太子驾乘,出西城门,天 帝复化作死人,室家男女,持幡随车,啼哭送之。太子又问:“此 为何

5、人 ? ”其仆日:“死人也。”于是太子,复启游观。出 北城门,天帝复化作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太子问曰: “此 为何人 ? ”其仆曰:“沙门也。”以上太子遇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的经文中,并无向太子 跪拜的记述,只是说遇到老人“头白背偻,拄杖赢步”。其他一些相关经典的内容大致与此经的记述相同或相似。若按二氏的分析,伞盖下人物似为太子。但从画面来看,此人身材高大,身着袈裟,头顶似有肉髻。而太子当时仅是14 岁 的少年,其形象似与太子差异很大;另外,持“上方弯曲如拐杖” 者,若认为是老人,这个身着宽袖褒衣者,与经典中描述“头白 背偻,拄杖赢步”的老人相差甚远,况且,手中所持“上方弯曲” 之物,

6、明显不是“拐杖”;而匍地者也显然是童子形象。由此来看,该画面与“太子出四门游观”的记述均不相符。另外,就笔者能力所及查找的资料,并请教有关专家,在现存印度、犍陀罗及我国的造像中,似未曾见到这种太子出四门游观图。但是,在表现燃灯佛授记( 儒童菩萨本生) 故事的造像中, 多见这一场景。燃灯佛授记,是讲过去世的燃灯佛 ( 也称锭光佛 ) 为当年的少年修行者释迦菩萨授记成道的故事。 大概内容为少年修行者释迦菩萨,逢燃灯佛宣扬佛法,便从卖花姑娘( 即后来的悉达太子妃瞿夷的前生 ) 处买来五支莲花献佛。时见地上有淤泥,即跪地布 发,佛踏发授记“汝当作佛,名释迦文”。这个故事在后汉至隋 的多部经典中均有记载

7、。如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 王家女过,厥名瞿夷,挟水瓶持七枚青莲花,菩萨追而呼日雇手中花须臾佛到,国王臣民,皆迎拜谒,各散名 花 菩萨得见佛,散五茎花,皆止空中,当佛上如根生。无坠地者,后散二花又挟住佛两肩上。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当作佛,名释迦文。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霍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即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从上 来下稽首佛足,见地濯湿,即解皮衣欲以复之,不足掩泥,乃解 发布地,令佛蹈而过。” 此内容后来就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而“儒童布 发”也就成为这一题材的标志性画面, 已有多位前贤对此作过深入研究。儒童菩萨本生图像早在印度巴尔胡特大塔(前 150-

8、前 100) 上就已出现,犍陀罗时期 ( 1 5 世纪 ) 出现了多幅表现儒童布发 的造像。如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犍陀罗燃灯佛授记本生造像,左侧为儒童与左手持水瓶、右手持花的卖花女正在交涉买花; 中央燃灯佛形象高大,右手举于胸前,左手握衣裾,对面为裸上 身的献花者,身后为左手拿一物的少年弟子; 中央下方儒童匍地布发,燃灯佛踏发授记;中央上方儒童举身升虚空,合掌作礼( 图4) 。这个时期的儒童菩萨本生图像较忠实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物表现较详细,多采用一个画面表现数个情节的异时同图法。 在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影响下, 这一题材在中原北朝时期的造像上开始流行,仅在云冈石窟,儒童本生故事画面就达18 幅之 多,还有不少造像碑上也有雕刻。但一般画面较为简略,只出现 几个主要人物。如麦积山石窟北魏第 133窟第 lO 号造像碑,中 段右侧分上下两层,上为树下诞生、九龙灌顶,下雕儒童布发。 儒童布发图中,燃灯佛具头光、身光,站立在有流苏的华盖下, 面前有二人,一立一匍,立者女子左手持花,头髻、着装与太子 诞生画面中摩耶夫人相同,头束花髻,宽袖褒衣,此女子应是持 七枝青莲的瞿夷;长发散铺于佛足下的匍地少年,应为儒童;左 上角是“身 升虚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