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190706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二校本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二)校本练习设计:孙海华 审核:孟巧玲 班级 姓名 【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 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钩月矶:

2、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翻译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3、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比较阅读(二)】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加点的词。(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

4、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比较阅读(三)】自三峡七百里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5、三声泪沾裳!”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加点词。(4分)(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比较阅读(四)】【甲】山

6、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2翻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4【甲】【乙】两文

7、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比较阅读(五)】 【甲】与朱元思书原文略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1解释加点的词。(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2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

8、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答: 【比较阅读(六)】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第一段描写三峡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B、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选自水经注江水)3解释(1)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而: 历: (2)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或: 具: (3)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去:峻峭: 4选段说明的对象是_,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