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11418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小古文阅读。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请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子:_然:_ 走:_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_3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_的人。2. 课外阅读。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使人:叫人。必:总是。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要求。廪食:

2、公家供给粮食。以:跟别人相同。好:喜欢。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2)廪食以数百人: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3.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_(1)前两句的意思是_(2)后两句的意思是_(3)本诗作者是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他的字_号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5)在本诗中“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

3、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林升的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_。暖风熏得游人醉,_。4. 古文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士人:_ 下流:_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_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三要有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

4、好的方法?( )A.借助注释B.联系上下文C.使用工具书D.以上都是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_5. 文言文阅读。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

5、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注释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自随:跟随自己。厄塞:险要关口。曲折:详细情况。即:靠近,引申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发:打开。对勘:核对校正。径行:任意而行。无足:不值得。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熟:认真仔细。(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_3简单写

6、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意思是“_”。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画出相关语句。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_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5这个故事讽刺了。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C

7、.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吾盾之坚。(_)(2)吾矛之利。(_)(3)或曰(_) (4)弗能应也。(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8. 小古文阅读。草书大王张丞相好

8、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注)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好:_使:_执: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9. 阅读理解。古人谈读书(节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9、诲人不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敏而好学(_) (2)不耻下问(_)(3)默而识之(_) (4)学而不厌(_)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读书的道理?_10. 课外阅读。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2)是日,饮酒乐,天雨(_)(3)公

10、将焉之(_)(4)岂可不一会期哉(_)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_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11. 文言文阅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居:镇守。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号:称。 岁:年。(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1如果要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