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11293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201 大小:30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中医希夷读书群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合集(2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方剂学讲课文稿录入由希夷读书群整理-中医方剂学(一)(10.18) 方剂是怎么来的呢?我个人的理解,从历史上说,从动物用草药而言,中药其实是从单方开始的。随着历史发展,随着人的认识和需要,慢慢就变成方剂了。治病你只有一个症状,例如血虚,光是补血有时是不见效果的,为什么呢?若脾胃不好,吸收不好,血气就上不来。所以用调理脾胃的药再加上用补血的药,效果就好多了,这样就形成了方剂。其实,方剂不用想得太复杂,只要是身体需要的药,开给他,一般都是符合方剂的道理。如看到血虚、脾胃也虚或肾气也不足,就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来加减、变化,这就是方剂。还有书本所说的正治反治,虚实补摄啊,这些昨天

2、都说过,还有中药的用法。治疗方法方面,八法昨晚也大概说过,这些在方剂学前面部分的也不是太重点,同学们只要稍稍了解就可以了。例如,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组成的原则,根据望闻问切得到的症状信息而判断出来的,是病者身体需要的,就开那些药给他,基本上都是符合的。辨证时通过阴阳分辨就可以确定,哪些药是需要避免不用的,其实方剂的分类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对辨证的了解,知道病人身体需要的是什么,那你开的药组成的方基本上是很合理的。以我个人来说,现在所谓的十八反之类的,需要重视,但没有必要背下来。因为作为医生,用药的过程,你对每个药的理解、感受,本身已经很深刻了,对每个药的禁制,就是说哪个药该配哪个药,哪些药

3、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再背这些就多余了。 方剂有汤剂、散剂和丸剂等,需根据个人生活方便性考虑。我个人比较喜欢用散剂,第一是比较省药材,第二药力比较容易煎出来。根据不同环境个人选择使用,分别都不太大,最主要是对药性了解了,用汤药还是散剂、药丸都能达到作用。如黄芪补气力度很足,用的时候,要留意病人是不是气很虚,喝黄芪喝了多长时间。如果病人气不是很虚,但用药偏滋阴偏凉的多一点,就可以加一点黄芪把药力带起来,那个效果就更好了。所以有时药的大小根据对病人的理解来用,不一定非要用50克以上。也有人这么用,但每个人的用法不同,我觉得按昨晚望诊的,你看到怎么样就怎么用药。群里有同学聊天说,看到胸闷的症状开什么方,

4、为什么开这个方,在望闻问切下功夫没有,只是听到说有这个症状就开一个方,这就变成了想病。我们提倡的是看病,以望诊为重点,看到什么症状用什么药,而不是听到一个症状就想象一个病,我就用什么方,行医的人若有这种习惯一定要改,否则很容易出问题。看病,一定要看,不能想病,如有人用一百克、几十克附子,就是想象一个人如果阳气充足了,免疫能力就强了,卫气上来了,是金刚不坏之身了,就什么病都好了,所以用上了大量的附子,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病人需要补多少阳气,都是想象出来的。所以方剂学一定要看不能想,看到什么症状用什么药,看体质、阴阳、虚实,通过望闻问切去判断。我的做法是,同学们说有什么症状,我只说一个药,最多两个药

5、,但不开方,我用的是单方,这个单方就是对这个症状的。因为我没有看到其他的症状情况,年龄性别等,如果需要开方就需要填交流单。方剂学很重点就是看病用药而不是想病用方。往往很多学了两三年的同学,没有在中医历史,各家学说,中医基础下点功夫的话,一开始学就想找个门派,这样的话,你的路子就走窄了,以后对自己的发展不利,因为你已经形成了一套习惯的方法。神农本草经的时候,才三百多个药,到现在已经有一万多个药了,时代不同了,作为行医的人,要放开自己的眼界,不要局限于某个时代。若是有机会进到医院的研究科室,就可以把中药的药性药理再延伸一下,这样是对用药各方面比较好的。 用药量方面,有些根据经验用药,有些根据药典,

6、初学应该根据药典,以后再根据经验来做加减。现在网上有人说,张仲景的药量很大,但不用怕,一定要按照那个量去用。其实他们都是误会了,看张仲景的药很多都是一天一副药,分两次、三次喝。如他用一两,折中到现在,一次的量多的可以用5克,少的用3克,根据我临床运用和前人、大家的临床运用的用量,也是与这个量比较吻合的。所以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我这个量,重点还是参考药典的用量。 开头讲麻黄汤。在读书计划中提到过,汤是什么汤、是什么经方不重要,重要的是留意里面的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偏阳,桂枝偏阳,杏仁偏平,甘草偏平。但现代药理中,甘草是相当于带有一点点激素的,有刺激人体反应的作用。但我个人用药,甘草用得

7、较少,特殊情况才用,但前人大家常用,在百家里的名医也较常用甘草,也不是每个方都用,是根据实际情况的。方中四个药,麻黄归肺经,对肺的症状较有效;桂枝行血,针对整个人的血液系统,现在药理桂枝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的流速;杏仁对胸闷起作用,现代药理杏仁是解毒的,有挥发药性;麻黄等于现在抗生素的,对肺炎症状起作用。这服药,甘草有提起人的作用,桂枝通畅血脉,麻黄、杏仁对着肺。麻黄汤是怎样用的呢?光麻黄发汗力度不是很厉害,除非量很大,麻黄本身有发热作用,但用桂枝带起血气,等于跑步,再加上麻黄,就可以起到发汗解表作用。平喘是杏仁的作用,宣肺是麻黄起的作用,如果没喘,肺有白痰,宣肺就只用麻黄,也能达到效果,不用杏

8、仁也可以;如果不要发汗,则桂枝可不用;若是还想起到其他作用,方解中也写得很清楚,比如“桂枝,取其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以解表邪。”,所以,只有理解了药,用起来才能变化。这个基础是怎样来呢?可以百度一下或从药典中搜索每个药的作用,把里面的内容都看清楚。一定要懂得查药,知道每个药起什么作用。(麻黄汤方子)后面教你如何加减。如果没喘,可以不放杏仁,如果有喘的,可以不用麻黄,杏仁是有润的作用的,麻黄是去胃湿的,用多了致使肺阴少,病人容易肺阴不足干咳,而杏仁和炙甘草都有润的作用,这是个发汗的方,所以用了这两味药来预防麻黄的副作用。张仲景那这里,如果麻黄汤发汗力度不够还让你喝点粥水来助发汗,但是否应发汗呢,

9、在讲伤寒论里再说。附方中的变化都是这样,如三拗汤少了桂枝,无需桂枝的行血,四肢拘倦,是病人的体质不需要桂枝在里面。从麻黄汤里面每个药分析下来,就可以想象出来使用麻黄汤的病人的体质。用杏仁的病人是有喘的,肺部有炎症(中医称为热);用桂枝,是因为病人卫气差,循环滴,用桂枝加速血气运行。加减方面,可以根据我刚才说的思路和查药用药的方法去做,重要是根据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病人应该用麻黄汤里面的这些药,把症状和病人需要的药一个个对起来。如果病人只是喘,可以用杏仁;只是有外感,可以用麻黄。如果人比较敏感,感觉有点外感,不是很严重,也可不用麻黄汤,只要跑跑步,稍稍有点汗的感觉,人以热起来,身体可以的话都不

10、会发病的,不要动不动就用药。只要了解身体情况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若家里人淋雨后有点咳嗽,可以喝点姜汤用被子闷一下出一点点汗,大部分情况下,病就没了,药理就与麻黄汤类似。 大青龙汤,伤寒论里还有小青龙汤,但我不建议大家背药方怎么用,只要理解药就可以了。与麻黄汤比,麻黄、桂枝、甘草都有,但多了石膏、生姜、大枣。大枣、生姜是保护胃的。因为石膏是解肌热的,但喝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胃的吸收才能发挥药效,比如夏天感觉肌表热烘烘的,用白虎汤或干脆用石膏就可以解肌热。但牙龈痛也用石膏是为什么呢?因为牙龈痛是胃经反应点,石膏喝进去了能解胃热,缓解大部分的牙龈痛。所以对药熟悉了,一个新的方一看就可以知道作用了。生姜、

11、大枣就是对石膏,不要把胃伤了。这个方功用写着发汗解表,同麻黄汤,但此方多了清热解烦。胃热的人烦的多,内腑的热会反应到牙龈、肌表方面来,但如果有热不厉害,可能不会反应出来,要药时要根据你看到的症状和病来决定石膏量的大小,可以变化。石膏这个药使用历史很长,但现在石膏用起来不太放心,前两年有个民间老中医给病人开了石膏,病人出事了,老中医说我用这个量的石膏不可能有问题,自己试了结果也出事了。其实不是石膏有问题,是制药厂制石膏时将有毒成分混了进去,导致出问题了。所以,作为医者,你自己的药,要用的药自己都要试过,给病人用就比较放心了。所以,怎样用药以及用药的变化,还有每个药的阴阳、配伍,如何起作用的,都可

12、以从每个药的作用中看出来。在清朝,我们前辈主张用生石膏而不用煅石膏,但现在药店卖的好像都是煅石膏。所以,要根据经验来用药,前提是希望同学在用青龙汤前把每个药哪个需要、哪个不需要都要根据症状来加减。蒲辅周最喜欢用经方,在经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增加自己的经验用药,加入单方,减少经方里对现在的病人身体有害的药。例如一个病人有外感风寒,但本身脾胃阳虚偏寒,石膏就不用放了;如果本身没热也没有烦,要懂得加减,也可以在麻黄汤里加点生姜、大枣来对病人的脾胃凉。我凭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讲方剂学,如果我按书背出来,同学们肯定不会听,这样还不如大家自己看书领悟,所以我怎么理解怎么说。这本书里一定要注意方解,如大青龙汤里

13、面,本方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加重的目的在哪里都说了,增加石膏,作用是清内热,和我说的一样;倍甘草、加生姜、大枣是和中气、调营卫。所以只要对每个药的药性都查了,用起来就,孙悟空不止七十二变了。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也用我刚才的方法来看药,因为方剂学没有病人的情况,但治什么样的说得很好,治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肌体痛的,这些都可以从药里面一个个分析出来。羌活是去风去湿的,防风是肌表方面用的,和黄芪、玉屏散这样用的(加白术、姜组成玉屏风散),其实防风、羌活都是对肌表的风和湿;苍术是利水去湿的,比较归里的,点燃苍术还有个驱

14、蚊和空气消毒的作用,细辛是大热去寒的,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要超过三克、五克。我不是很擅于记忆,但每次开方,若是哪个药不是经常用,药力又比较猛的,我都会马上去查资料,不会估算来用;川芎是行血的,药力也比较猛,是偏阳性的。有些同学喝了四物汤说上火,其实不是汤药本身上火,虽然说当归、川芎偏温,但一般来说还是因为身体里有内热,再用四物汤,火就上来了;其实,你可以自己查下四物汤的每个药,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做加减。白芷也是去风很见效果的,如眼眉骨痛、头不舒服,它的走窜力很强的。所以这个方的去风去湿力度很强的,所以要加了生地黄、黄芩和甘草,因为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都是偏阳的药,都是伤阴的

15、,如果光用这些药,喝多几副,病人的心肺里面的燥火容易上来,所以用了生地,你看这里生地用得很少,只是起平衡作用不是起主要作用的,方剂学写得非常好,哪个是主药都说给你听了,羌活和防风是主药,后面这些都是推动你的身体来达到这两个药的作用的。生地是平衡胃方面,黄芩对肺、中焦的内热起作用,黄芩这个药,孕妇也能用,有一个安胎药里也有黄芩,能清胎毒的,孕妇能用的药肯定不会伤身。用药能治病而没有副作用,这个是最好的一类药。甘草在这里是起中和药性作用,把太猛的、太过的药都平和一下。所以你看看症状,风寒湿邪与羌活、防风都能对上去,恶寒发热和防风也能对上去的。肌表无汗是因为肌表寒,所以用了细辛、川芎和白芷,方理就是

16、把肌表的阳气提上来,不会造成无汗,就因为有寒才造成有湿邪在里面,血脉循环力度低,才会造成血气上不了头而头痛、项强、肌体痛等情况。中医所说痛则不通,病人说哪里痛,一般来说,都是那个位置循环差了或者血气上不去了。黄芩在药理上是能舒胆的,能增强胆汁分泌,对口苦病人有作用;口苦用黄芩,口渴用生地,生地是很凉的,对脾胃热、唇焦、口干很快见效,但它是很伤脾阳的,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看着来,不能用多了、用的时间长了,否则把病人的脾阳都灭了,病人可就不好了。所以你看生地这里用的一钱,就是3克或5克,生地是很重的,3克或5克的生地只有一点点,起解渴的作用就可以了。加减就不太说了,再说就说得很慢了,加减就和前面两个方的道理一样,你只要懂了症状,看到的是什么病症就用哪些药。附方那里,你看此事难知里面说的这个方,看到口苦用黄芩,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