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11292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_公开课_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都江堰 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二、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

2、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万里长城体现的是一种雄浑和粗犷的美感,苏州园林展示是一种小巧和雅致的韵味。不同的历史古迹蕴含着不一样的文化意蕴,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二、介绍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录中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

3、赋予了哲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他的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余秋雨生长在余姚这样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4、”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引水工程。都江堰工程由“宝瓶口”、“鱼嘴”、“宝瓶口”(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公尺,高公尺,长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飞沙堰”、“分水堰”组成,此工程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目前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工程具有高超的科学水平。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1、检查预习(1)字音 颓壁残垣 (yun) 惊悸 (j)庇护(b) 修缮(shn)卑处一隅(y) 魅力(mi) 强悍 (qing hn) 铁戟 (j)遴选(ln) 韬略 (to) 怦然心动(png) 诘问(ji) 傩戏(nu) 衮衮(gn)诸公 (png) 屏风 屏障 (jng)劲拔 劲敌屏 劲(bng) 屏除屏息 屏营 (jn)干劲 劲头(2)词语 众目睽睽: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 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2、梳理文章脉络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

6、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第二部分: 这里的水却不同,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第三部分: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标题: 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

7、的精魂。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四、 品读课文(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写都江堰的关键句。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

8、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2)思考: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比较: 修建时间社会功用(这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延伸距离文明特征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3)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

9、;文章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板书设计: 都江堰一、 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文化散文”、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 散文叙述风格: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 。余秋雨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其中文化苦旅最具影响力。二、都江堰简介及李冰由“宝瓶口”、“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分水堰”组成。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秦昭襄王任为蜀郡守。三、文章脉络 标题: 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 四、都江堰的精魂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