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111857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精品文档.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议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空间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后文称“小广场”)是我校最大的校园公共空间,其地理位置、周边功能性建筑、场地设计情况具有特殊性。近日北方工业大学“校训树”雕塑揭幕仪式在小广场隆重举行。标志着我校最大的主题性雕塑完成。使我校最大的校园开放空间功能又得以完善。通过对城市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对笔者导师论文的研究,笔者获悉。很多“对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最好的评论均建立在第一手观察基础上,扎根于对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观察中。”笔者采取观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小广场

2、空间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一、研究对象现状概况小广场位于我校学生综合服务楼西侧,因而得名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其北侧和南侧均为学生公寓区,西侧为学校中心绿地毓秀园,东南侧与服务楼学生五食堂毗邻。根据以下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小广场周边用地的空间关系和用地性质。图1 小广场及周边平面图 图2 小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一个区域的人流、使用和意象等情况往往与周边建筑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笔者对小广场周边建筑的功能、活动人群及人群数量等具体数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其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小广场建筑群综合分析建筑建筑层与小广场位置关系功能主要活动人群人群数量学生三公寓南侧学生住宿学生

3、拥挤学生四公寓西南侧学生住宿学生拥挤学生综合服务楼学生一食堂东侧学生用餐学生拥挤学生二食堂学生用餐学生拥挤团委办公教师稀少学生服务中心学生服务学生一些教工食堂教师员工用餐教师、员工较多综合服务楼学生五食堂东南侧学生用餐学生拥挤海陆天打印室打印照相学生为主较多校园超市小型商业学生为主较多教工活动中心教师员工活动教师、员工稀少学生浴室学生沐浴学生较多洗衣店南侧干洗学生为主一些理发店南侧理发造型学生为主一些红叶公寓东北侧留学生住宿留学生一些学生十一公寓北侧学生住宿学生拥挤学生六公寓西北侧学生住宿学生较多照片1 小广场全景图(西侧拍摄)照片2 小广场全景图(东侧拍摄)二、公共空间分析方式根据张伟一教授

4、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兼议西单文化广场的空间意象,笔者在本文中也沿用了此方式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进行评析。Matthew Carmona和Tim Heath等编著的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将城市设计笼统地划分为形态的、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以及时间的维度。我们的研究视点为功能维度,包括场所的舒适性、空间的社会用途以及良好空间边界与形态的创造。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提供交往、愉悦自己并徜徉其中的场所。不同的公共空间类型要求设计者运用相应的设计策略,因此为实现良好的设计质量对公共空间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十分必要,而判断空间质量高低的方法“是调查他们是否把时间花费在其中,如停留、观望,或坐下来享受城

5、市、风景和纷繁的人群”。照片3.4.5.6 小广场现状照片三、研究对象综合分析1.舒适性分析公共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涉及环境因素、生理舒适感、社会和心理舒适感。具体而言,环境因素涉及公共空间的微气候、日照与遮蔽、建筑色彩与光影;生理舒适感主要与各类设施有关;社会及心理舒适感主要涉及公共空间边界及尺度、自然及人工照明。对于小广场的环境设计。经过统计,小广场周边有乔木灌木三十余株。其中北侧有数棵银杏树;西侧毗邻毓秀园边界,除了三四棵四季常绿的松树,还有一些春、夏季树种;南侧为几棵较为低矮的国槐。然而整个小广场除了几棵落叶乔木,没有任何其他植物和绿地,而地面布置多以铺装为主。从树木在广场的分布看,布置于

6、广场的南北部两侧边界,表明设计师明确的设计意图,似乎无意为人提供遮蔽的作用,并未刻意营造整个空间维和感以延长人在广场中的停留时间。 从生理舒适性看,广场没有提供足够的休憩设施:具有一定舒适性的座椅都布置在西侧边界处数量不太充足,且大部分座椅暴露于骄阳、寒风中。对于北京夏日炎热冬日寒冷且夏冬季节漫长的气候状况,让行人留下来十分困难,座椅缺乏遮蔽及私密性。照片7 小广场西侧的座椅无人问津2.社会性分析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在于为市民提供交往与交流的场所,提供主动或被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始终紧密联系,与社会性相关的设计策略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的“人气”,即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程度,这是评价公

7、共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笔者通过四个时段对小广场人流穿行和聚集情况进行了观察统计(图3.4.5.6,其中红色为学生流线,蓝色为教师工流线,黄色为家属和其他人员流线)。从现状使用来看,小广场清晨的使用以行人穿行为主;上课期间,有一些家属和学校人员在广场上休息闲聊,此时人群以停留为主。正午时分,小广场使用迎来高峰。学生、教师穿行小广场到食堂、超市进行生活行为。学生社团在小广场的南北两侧开展活动,时常在毓秀园主干道上还有交换空间等“摆摊行为”。傍晚下课后,教师基本离开学校,到综合楼沐浴、就餐学生成为穿行小广场的主要人群。初步调研结果显示:广场主要为通过性人流,其中四个时段的主要人流方向各有差异。但

8、是调研结果清楚地表明斜穿广场的交通流量很大,而相对中心对称的构图、方格网状的地面铺装可能与人流方向关联不大。另外在中午和傍晚下课高峰期,由于学生五食堂、学生餐厅、校园超市以及教工餐厅等服务类用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侧,而东南侧路口比较狭窄,因而时常发生人流拥挤的情况。图3晨时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 图4上课人行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图5正午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 图6傍晚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3.公共空间的形态与边界分析在城市设计理论课程中曾经提到“边界效应”,即大多数人更喜欢或站或坐在公共空间的边界,逗留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临界面。对一个成功的场所而言,边界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元素,边界宜处理成有厚度或容积

9、的场所。从边界角度来看,前文中提到的布置在广场与毓秀园的边界上的座椅,设置是较为合理的,对于课间、傍晚等休闲时段,人们在此放松休闲。但是这些座椅布置在进入广场的出入口附近,当到了午间、下课高峰时段,休憩者受到大量穿行的行人的影响,缺乏休憩安坐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也被带动穿行起来。从构图上看,广场的空间形态比较完整,具有强烈的轴线与几何性,但其边界的处理不理想,仅以有限的几棵树木和几个灯柱作为人行道与广场的边界,缺乏限定而使广场形态模糊欠缺场所感。从建筑界面来看,广场周围建筑形态不一,建筑风格界面色彩杂乱无章。三公寓、四公寓、六公寓为多层建筑,灰黑色界面;十一公寓、学生综合服务楼建造年份较近,灰白色

10、界面;红叶公寓,综合楼为多层建筑,白粉色界面。在标志性建筑调查中,多数被访者对周边建筑缺乏印象,认为建筑色彩灰暗杂乱,广场本身的色彩亦单调(夜景靠几个灯柱也营造不出氛围),植被、铺地配置简单化。广场虽然具有强烈的几何形态,且具有标志性的纪念碑,但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照片8 校训树与其他背景建筑颜色 照片9 游人对于建筑色彩印象灰暗杂乱四、研究对象改进策略首先,从舒适性角度下。笔者建议增加带有遮阳设施的座椅,并且通过一些空间位置的改造,提高座椅抗寒防风能力。同时改善广场的绿化及树种配置,适当增加一些提供树荫的高大乔木与阔叶树木。其次,在社会性下。笔者建议通过提高广场的文化品位和引入时尚元素吸引游

11、人留驻休憩赏玩。增加譬如我校文化节、国际文化交流展览之类的活动。另外,鉴于北京室外天气的特殊性建议针对不同季节、时段的使用需求增加广场的文化活动。同时增加公共雕塑及环境艺术设施,以浮雕、壁画、小品等提升文化气质。再次,在交通方面,建议在小广场人流密集的东南口改变其空间形态,拓宽道路尺度,以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同时,根据各个时段人员穿行小广场的流线改善铺装方式,在地面上暗示行人场地道路的组织系统。另外,在私密性方面建议改善休憩区的空间围合,形成不同的私密等级,适应匿名交往、亲密交往、独处及隐居等不同的休憩模式,适应东方文化及心理背景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最后,在空间形态与边界方面建议改善广场与人行

12、道的边界处理。前文提及边界宜处理成有“容积”的场所,因此建议在边界处适当增加过渡性景观或设施,以提高整个用地的场所感和空间感。并进一步改善景观设计,提供视觉的愉悦。当边界变得更具吸引力时,广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至于广场周边的主要建筑界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宜进行整体更新,包括建筑色彩、细部以及夜晚的人工照明,应与广场形成和谐的整体意象。参考文献:1、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兼议西单文化广场的空间意象,张伟一、梁玮男,2007.3,北京规划建设2、北京城市的开放空间和景观设计以王府井商业街为例,王灵姝、张伟一、马欣,2007.8,城市问题3、主题型开放式商业区开放空间分析,苏红、张伟一、王珺,2012.1,江苏建筑4、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等编著,冯江,袁粤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