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10706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第一课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科物理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师胡华武单位罗田县河铺镇中心校课题名称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一课时教案学情分析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 好动 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

2、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3、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1.感受压力的效果。 实验探究1: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

4、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5、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把一块砖竖放在

6、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2”,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

7、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

8、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

9、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 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4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

10、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 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进行计算。 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

11、,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板书设计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二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12、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作业或预习教材45页1、2、3自我评价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

13、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也是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并没有找准学生与我在“压强”上讲授与接收的对接口,没有真正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有效的概念链接关系。在本节课中,“压强”的物理意义是从课本设置的物理情境中引发出来的,而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讲并不太熟悉,教材从所给情境中表达出了压力作用效果不同即是压强不同,但站位比较高,没有从学生角度对作用效果不同的原因进行素材引导,没有有效触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的物理意义理解很朦胧、很飘渺,形成低效概念;在后面的探究实验中,虽然实验形式简单,意图明确,但这个实验太过理论化、抽象化,没有实际意义,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压强概念的探知欲,有一种概念与实际的隔裂感,有一种为了探究而探究的意味,所以实验结论无助于概念的有效形成。导师评议: 单位:姓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