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104667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思忆亲人的愧与悔问题情境记叙亲人,特别是记叙父母的文章中,大体包含三个内容: 第一是“感人事迹”,所记之事不管关涉国家、民族、社会、战争、和平,还是关涉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都有难能可贵、感人至深、甚至饱含血泪的特别之处。第二是“高度评价”。一般要对亲人的为人、处事、思想、品格等作出正面的高度的评价。第三是“深刻影响”,介绍亲人的言行、品格等对“我”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以上三个内容在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羡林永久的悔中都没有什么表现。季羡林小少离家在外求学,对自己的母亲更是没有什么记忆,自然写不出母亲的感人事迹,也不会有高度评价。朱自清的背影所记叙的最感人之事只能算父亲“爬过月

2、台买橘子”,但这难度并不大,仅仅是“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会费事些”,此事于我们见惯的包含血泪的亲情故事相比,实属平常之事。背影对父亲的最高评价仅仅是“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通篇没有对父亲的人品、道德有正面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溢美之词,而且,作者朱自清也完全没有介绍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没有“我”在父亲身上学习过什么之类的表述。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越品味,越有感触,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当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探究学习一. 参考课文和以下材料,说说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是否一贯其乐融融?作者写背影时是在怎样的心态?材料:1.父亲原是

3、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后来被解除了职务,两手空空,没有积蓄。到处奔波找事做。“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自然有发之于外,家庭碎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材料2. 朱自清在背影发表了22年后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父亲有两年和儿子未曾见面,终于给关系尚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自己的死”材料3. 背影是回忆性散文,写背影时与“买橘子的背影”故事相隔了八年。答: ”,二.探究作者是如何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

4、念的。1.写出作者并不理解和不尊敬父亲的情绪和心里活动: 2.作者谴责自己的语句: 3.文中几处叙说自己的悔恨情绪,悔深是因为情切。为什么这样说?三.如果说,朱自清对父亲的愧疚还有时间弥补的话,那么,对“子欲养儿亲不待”的季羡林来说,愧疚就成了永远的悔,永远的痛。下面是季羡林在极度悲痛中为母亲写的挽联:一别竞八年,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天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注释:倚闾:靠着门曷:同“何”1.挽联的上联,写的人是 ,下联写的人是 。2.挽联的内容,永久的悔文中也有比较集中的书写。请把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与“倚闾怅望”相应的句子

5、是: 与“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相应的句子是 实践反思:季羡林在一条老狗(摘自新世纪文存)中有谈到他萦绕不散七十年的悔恨:“到了家里,我才知道,母亲不是病了,而是走了。这消息对我真如五雷轰顶,我昏迷了半晌,躺在床上哭了一天水米不曾沾牙。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窝。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难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吗?二妹在前几年也从家乡来到济南,家中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而且有缺吃少喝,他日子怎样国呀!你的良心和理智哪儿去了,你连想都不想一下吗?你还能算得上一个人吗?我痛悔自责,找不到一点原谅自己的地方。我一度曾想到自杀,追随母亲与地下。古人说:“

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这两句话正应在我的身上。从小到大,我们被倾注了父母满腔的不需要回报的爱,为人儿女的,我们自恃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他们,我们有没有“太聪明”的时候?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内心有什么出触动,可千万不要等到自己九十岁再悔恨自己忽略父母。1.请回想一些事例,即使是太琐碎的事例,看自己能否也与朱自清那样,真正品味到父母或长辈对我们的爱。并把它写下来。 2.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没有为高堂养老送终而深表痛悔,可是当高堂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又做些什么呢?年轻的你,想为你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些什么事情?请行动吧,并把你父母或长辈的反映一纪录下来。 第二单元 诗歌的象

7、征问题情景 课间,几位同学谈兴正浓。 新 课 标 第 一 网“我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还以为大堰河是一条河呢,原来是一位劳动妇女的称呼。”“巧了,我的感觉和你一样。刚看题目 ,我以为艾青赞美他家乡的一条河呢,那条河滋润他成长,所以叫保姆。没想到大堰河就是人家真正的奶妈。”确实,作者艾青的保姆的来自大叶荷村,所以作者家乡蒋村的人都叫她“大叶荷”。“大叶荷”与“大堰河”谐音,在江浙方言中还是同音。所以作者就用这个并不像人名的“大堰河”来称呼她。“我想,这是作者故意给我们的错觉。以大堰河来称呼这位劳动妇女,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另一个同学若有所思。那么,艾青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象征手

8、法方面去探讨。探究学习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常运用在整篇的诗歌创作中。象征在诗歌里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如果没有象征,诗歌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要抓住象征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而要用好象征这把钥匙,则需要读者的联想。探究一:人们都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能结合本诗长城谣中长城的特征去说明吗? 1.以下是长城谣的第一节,请你说说长城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 你从那些语句看出?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答: 2.长城为什么使作者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答: 3.以上两道小题,其实就是前面大题探究的一部分。现在,请你结合前两道小题的探究结果和全诗的阅读,说说人们把长城看作中华民族象征的理由。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