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10275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 浅析关注并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娄底涟源斗笠山中心小学 谢小英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首先论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次分析了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最后对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关注 提高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在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

3、、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4、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在我国小学生中,大约有1/5左右的少年儿童存在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厌学逃学

5、。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全无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丧失兴趣,产生了浓重的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逃学。 第二,逆反易怒。少数小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响,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也因一些小事常发生矛盾而关系紧张。这些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极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攻击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

6、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耐心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耐挫力差。 第四,不良品行。有些小学生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还有一些小学生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妒忌心较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7、。迟到、早退、旷课,甚至打架斗狠等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这些都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多子女家庭及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个性都会导致入学后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

8、理等四个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中的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比例较高。另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孩子的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祖父母辈,忽略了自身教育孩子的责任。而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得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在自主、自立、抗压

9、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一方面,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安全感降低等,无形中给了成人更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了成人的焦虑感。而大人的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其情绪不稳定,焦虑迷茫。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溺于网吧,迷恋于网络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从而染上“网络综合症”这一新的身心障碍。更有甚者,受到传媒中的色情、暴力、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小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对小学生来说,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必

10、要条件。如果满足不充分,可能导致动机缺乏,情绪失控,反应失常,性格偏离等问题。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便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当然,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越充足越好,有些需要的过度满足也会导致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如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孩子可能会导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优越感太强,反而导致适应力下降。 第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单位。如果校风不良,班风不好,将会对小学生产生深刻而有持久的消极影响。如有些小学生在班级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

11、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和同学关系紧张等。另外,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据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同时,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小学生自身等多发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二者在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占据着重要

12、的地位,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入手,因材施教,及时教育,就有可能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有哪些呢?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

13、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交流,我们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做学生的知己、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我们倾诉。而当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或家庭生活受挫,他们的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我们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

14、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

15、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让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从而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应以鼓励为主,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迸发出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热情。另外,要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融洽师生、同学关系,而且能对学生个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这点上,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的老师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用心滋润心,以爱博得爱”,他们的零距离、全方位的情感教育,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因为情感缺失导致成绩普遍偏低,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