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09971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妙用心理效应营造班级三个“圈”赖志群(赣南教育学院教育系 341000)摘要:人际互动效应、鲶鱼效应、共生效应等三种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圈”; 营造班级竞争机制的“竞争圈”;营造互助学习环境的“共生圈”。关键字: 人际互动效应 鲶鱼效应 共生效应 互动圈 竞争圈 共生圈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从大处来说,可以适用于社会,从小处来说,也可以浓缩于校园。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校园的主体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在全社会产生着微妙效应的潜规则则无可厚非的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本文拟在阐述“人际互动效应”、“鲶鱼效应”“共生效应”等三种效应的同时试图通过营造班级的“三个圈”“互动

2、圈” “竞争圈” “共生圈”。来优化班级环境提高班级管理实效。一、运用“人际互动效应”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圈”人际交往中由于一方给予另一方的奖(惩)、恩(怨),另一方产生相应的奖(惩)、恩(怨)交换的效应即为人际互动效应。这种交换与互动,可以是积极、肯定的,也可以是消极、否定的。诗经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便是生动的互动效应。在社会生活中尤其要注重人际互动效应的充分运用,以增进人际间的感情交往,在我们班级管理中也应注重众多个体间的互动效应以优化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

3、,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得到学生的响应及认可,只有这样,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愿及管理目标才可能实现,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圈”。 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要以人为本,全面了解尊重学生。不仅尊重他们的人格,还要学会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师生互动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能高高在上,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

4、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力争做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达到心理共鸣。师生要常交换意见。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实际考虑问题,深入实践,体验学生生活,使师生关系融洽和睦,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氛围。2要信任关爱学生,给学生坚强的后盾。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必须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规律。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的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

5、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止的默契。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不应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自尊心,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现实的能力,并逐渐增强、扩大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

6、孩子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4关注学生互动,形成班级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一个班级学生的互动状况怎样,能够反映出一个班级管理和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在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给自己和学生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基础上来促成积极的学生互动的实现。学生互动是以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发生的。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提供和创造有利于学生交往与互动的场所,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加强师生和生生的合作学习,总之,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交往主体,研究其交往需要、个性差异,

7、用微笑与真诚、鼓励和信任与学生进行交往,形成师生间心理的共鸣与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心灵的彩桥,班主任正确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班级管理工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运用“鲶鱼效应” 营造班级竞争机制的“竞争圈”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

8、行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圈,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施班干部竞选制,打破终身制或任命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体,班干部则是班级管理的主力军。班干部终身制或任命制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竞争,造成机会的不均等,使多数同学失去了应有的锻炼、发展机会。在短期内,它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下去,会使多数同学淡化乃至丧失班级主人翁意识,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或班级活动可能会落到仅有的几个班干部身上。久而久之,班干部也

9、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失去应有的活力。班干部充满活力的“鲶鱼”,在终身制或任命制下,会逐渐丧失其活力,形成“鲶鱼”退失效应。实施班干部竞选制,可以革除终身制或任命制所带来的弊端。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确立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

10、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作好表帅并接受同学监督。让班委大胆参与班级管理,每一个班委都有明确分工。班主任应与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约及班规。班约由纪律公约、学习公约、清洁公约、安全公约、礼仪公约组成。组织全班学生讨论通过。让学生用班规、班约来约束自己。出现违纪行为,由班规、班纪来处理,一视同仁。当然在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各主面的能力,在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创建一种比、学、赶、超的正气。形成良性循环,使全班同学能共同进步。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成功,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 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罗丹曾说过,世

11、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学生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还不具备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因此,班主任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于平凡处见神奇,于各方面见长处。 明人冯梦龙曾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现代教育家也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班主任就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制造“鲶鱼”,使其他同学在各种“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4。实施“推进中档生”战略。“鲶鱼效应”还营造了一种运动环境。沙丁鱼群本来挤在一起,结果在安静中死亡了,放入鲶鱼后,它们却

12、在不停地运动中获得了生存,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集体如果处于有目的运动中,就会使这个集体的活力得以保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尽量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让其在“有氧”的状态下安排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可与任课老师配合,实施“推进中档生”战略,通过推进中档生运动和竞争,带动整个班级的运动,在互相竞争中,整个班级处于一种比、学、赶、超的运动环境之中。三、运用“共生效应” 营造互助学习环境的“共生圈”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

13、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学优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不可避免,只有懂得与人共生的道理,才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这不就是类似于植物界的那种“共生效应”。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只顾着自己的学习或玩乐,很少顾及别的同学的学习和感受。学生比较自私,缺少团队意识,如合作的意识,帮助的意识等等。而这种处世方法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不利于班级的发展,更不要说与学校、与社会共生。作为班主任有

14、责任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让学生们懂得:集体的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树立一种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换给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让他们去主动参与、探究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合作去解决问题,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潜能,从而感受成功的体验,用成功去激励成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文教育思想。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搭建舞台。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探究学习,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

15、中,为学生创设小组互相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生活中,使学生更多体验小组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尝试着在班级中建立一些“共生圈”,每一个“共生圈”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的成员都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要有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的同学,也有后进生。要求很明确,同学间必须互帮互助,不仅在学习上,还有在行为表现上,互相取长补短。实行一阶段后,班主任及时对每一个“共生圈”进行全面考核。只有全组成员都达到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只有全组成功才意味着个人成功。逐渐的班级里形成了互帮互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所以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共生效应”的作用,如果能够勤于并善于充分发挥班级“共生效应”的作用,教育学生在集体中养成乐于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不论是对班级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大有裨益的。总之,班级建设重点在于班风建设,在于创造了一个和谐、互动的、竞争的、互助的班级环境,我想这些都可以通过营造班级互动圈、竞争圈、共生圈来完成。作者简介:赖志群(1974-),女,江西赣州人,赣南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联系地址:341000 赣南教育学院教育系 电话:15807071118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