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096191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三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就应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考虑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老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化,以致于“可以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开展又不会降低任务程度,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

2、进一步的探究。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假设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络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终究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测,这个猜测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学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

3、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根底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经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浸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终再反过头来回忆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课堂效果应当较好。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缺乏就浮此刻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p ,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展了较为周密的考虑,盼望能有所打破。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

4、刚刚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寂静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立即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渐渐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渐渐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进步都将很有作用。课

5、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考虑: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首先,老师切忌动怒,务必抑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那么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老师要随机应变,灵敏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老师也不可能意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详细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老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开展、情感交流的状况,

6、老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老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表达了老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当然,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考虑理论,再学习考虑理论,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辛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潜力。它不仅仅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深沉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响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