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73033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5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 络 腧 穴 学教 学 笔 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精品.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 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

2、外络于支节之特点。(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

3、“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精品.(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二)经络生理学。(三)经络病理学。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 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三、十二经脉(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二)命名 十二

4、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1、分布特征:(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精品.(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2、走向特征: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3、排列特征(四肢)内侧: 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外侧: 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

5、太阳。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5、表里相配特征:6、脏腑属络特征:7、相互衔接特征:肺内 手太阴肺经 手大指次指内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外侧端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侧端 肺内 足厥阴肝经二、奇经八脉精品.(一)奇经八脉的组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

6、脉、阴维脉、阳维脉。(二)命名 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 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三、十二经别(一)定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四、十五络脉(一)定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五、十二经筋(一)定义是指与十二经

7、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二)命名 说文:“肉之力也”。(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约束骨骼,疏立关节。六、十二皮部(一)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二)命名(三)循行分布特点(四)作用:卫外屏障作用。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精品.一、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一)经络诊法 (二)分经辩证 (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第二章 腧 穴 概 述腧穴定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

8、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 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 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经穴总数:361个 内经 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 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 针灸大成 359个针灸逢源 361个 (二)奇穴1.定义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2.特点 :(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 (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

9、(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精品.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 如日月、上星、天枢等。2、以山谷丘陵命名 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3、以大小水流命名 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4、以交通要冲命名 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二)人事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 如曲垣 、天窗 、地仓、玉

10、堂 、内庭、 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 如人迎、百会、归来等。(三)形态功能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 如腕骨、 大椎、巨骨 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 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 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 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 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 如承泣 、听会、气海 、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作用: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二)治疗作用1. 邻近作用 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2.远道作用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