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开题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070530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舞蹈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舞蹈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蹈开题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舞蹈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 等四个方面 。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舞蹈 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参考!舞蹈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 蹈研究一、选题背景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学者还没有看到铜鼓对 于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把 铜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来研究的时候,国际学术界就已 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的铜鼓和铜鼓舞蹈,并且在该领域的 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青铜时期的代表 文物,南方地区的铜鼓和北方地区的铜鼎都是由新石器时期 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方的铜鼎 在失去作为权力

2、象征的功能后,变成了历史文物静静的躺在 了博物馆里,而南方的铜鼓则在权力功能丧失后,回到民间, 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 祥地,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且形制众多、分布极 广,曾在西南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被视为通天的“神 器”、“祭器”、“重器”和“宝器”。铜鼓作为两千多年的历 史文化遗留物,不仅是流传千古的文化“活化石”,也是文 化传承和历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记,而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 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一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及铜鼓舞蹈就以 其独特的辐射性、渗透性,流传至我国各地,甚至世界多国, 在铜鼓文化的

3、传播中形成一种民族对话和国际交流,使之到 达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促进铜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历 史证明,文化保护得当,传承力度加强,民族的发展就越快, 而其民族的文化影响和政治影响也就愈大。铜鼓舞蹈作为一 种活态的铜鼓文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所以铜鼓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应该保持自身舞蹈文化 的原生形态,使其展现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质。因此,我 们应该正确引导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积极保护铜鼓舞蹈这种活态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更好的 促进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交流。由此 可见,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研究具有国际价值和现实意 义,并对铜鼓舞蹈

4、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 价值和理论依据。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西南少数民族, 对一些至今仍使用铜鼓的民族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査,力求对 铜鼓文化和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层解读与 探索,进而探究不同民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舞蹈的起源、 流传和盛衰的历史轨迹,由此揭示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 特征和类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刻研究,深入探讨西南少 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提出对其有效保 护和传承的途径,使之发扬光大。所以,本论文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能丰富和发展西南少 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它能为西南

5、少数民 族铜鼓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我们相信, 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 认识和重视,西南铜鼓舞蹈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将会有一个较 好的契机和发展,使铜鼓舞蹈重新焕发艺术青春,散发艺术 魅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铜鼓是最早产生于公元前 7世纪的一种青铜器。铜鼓制 作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工艺考究。 中国是铜鼓的起源地,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从公 元前 7 世纪左右一直流传至今。在我国,铜鼓流行并分布于 西南,即现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 庆南部和湖南西部,而铜鼓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在广西和云

6、南 大约在公元前 7 世纪,最早的铜鼓出现在云南西部地区,从 云南楚雄万家坝等地出土的四十多面铜鼓可以强有力的证 明:云南的元江流域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 金沙江以南是万家坝铜鼓的政治中心。而这些原始类型的铜 鼓又与铜釜十分相似,因此,这个地区应该就是铜鼓的起源 地。广西的铜鼓流行的也比较早,在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广西境内的俚人、乌浒、僚等, 都已广泛使用铜鼓,在桂东南、桂西南、桂东北等地都有出 土的铜鼓,其中以玉林、钦州、梧州、柳州、南宁地区最为 密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古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铜 鼓的族群有骆、乌蛮、蛮俚、僚、南蛮、仲蛮、苗、仡佬、 黎

7、等各少数民族。铜鼓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到现在,随着各 个民族的迁徙、融合、退出,现在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 已经为数不多了,据目前调查研究所知,保留铜鼓文化的民 族只有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泰族,苗瑶 语族的苗族、瑶族,藏缅语族的彝族,孟一高棉语族的佤族、 克木人,以及芒族等。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在生 产生活中产生了舞蹈。铜鼓是从用来煮食物的铜釜中演变而 来的,当人们吃完铜釜中的食物,填饱肚子后,心情十分愉 悦,于是就把铜釜翻倒过来,用手或木棍敲打它的底部,使 其发出简单有力的声音,人们便踏着节拍,或模仿狩猎、或 模仿耕作、或敬神娱神,一起舞之蹈之。在晋宁石

8、寨山出土 的一个铜鼓形贮贝器的面上,就有一个敲铜鼓跳舞的图案, 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有两面铜鼓平放在地上,两名男子围绕其 中一面铜鼓徒手击鼓,边歌边舞,另外两名女子相对一面铜 鼓,一人徒手击鼓,一人边歌边舞。在广西的左江花山崖壁 画上也有很多击鼓舞人的图像、围绕铜鼓而舞的图像、还有 一些铜鼓自身上有的羽人舞蹈图像,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 种种遗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铜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 战争助威、传信集合、祭祀、丧葬、宴会、乐舞、召集、婚 庆、节日等,以及一些其他的重大活动中。早期的原始铜鼓 舞蹈以祭祀为主,受制于舞蹈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类型 核心内容是通过用铜鼓舞蹈与神灵沟通,集中反映出古代

9、先 民的文化信仰和宇宙观。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凡春秋祭 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 象十分普遍,因此铜鼓赛神的传统习俗,大多与祭祀娱神、 驱邪逐疫等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的。新唐书南蛮列传、 太平寰宇记、贵州通志、云南通志等史书中,就有 很多对西南少数民族“击大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的铜 鼓赛神场面的记载和描绘。现遗存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跳铜 鼓舞蹈的习俗,主要用以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祈求丰收等 宗教祭祀仪式中,或是在节庆民俗仪式中祈求神灵的佑护, 跳给神看,用舞蹈动作博得神的欢心,以及在各种节庆习俗 中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此外,铜鼓舞蹈还是一些民族丧葬 活动中必不可

10、少的宗教仪式。他们在送葬前连续几天的敲击 铜鼓,通过鼓声呼唤亲友参加葬礼,跳铜鼓舞蹈以召唤鬼神 前来护祐死者的灵魂。早期的铜鼓舞蹈主要是人们踏着简单 的鼓点节奏来变化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虔诚地敬神、娱神。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铜鼓舞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演变创 新,单纯以铜鼓伴奏的祭祀娱神的舞蹈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 审美活动,自娱自乐的成分逐渐强化,人们经过逐渐的改革, 铜鼓舞蹈也由原始的劳作祭祀舞蹈逐渐转化、发展为具有特 殊审美价值的民俗舞蹈、群众舞蹈、艺术舞蹈等多种舞蹈形 式。由此可知,铜鼓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与人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铜鼓舞蹈大都有特定的内容主旨、仪 式程序和象征意义

11、,还有特定的舞蹈场域、队形、动作和表 演及主持日的规定和禁忌,然而,在该舞蹈中所呈现的 一切,始终都是以铜鼓为核心的,在铜鼓节奏的指挥下,舞 者通过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鼓点,跳起围绕 铜鼓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用以表达特定意义的舞蹈。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打破 常规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等多角 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视野,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再度深入到云南、广西、贵州等 80 多个县乡村寨的少数民 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 式方法,在认真思考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新实证、新材料、 新思路、新观点

12、和新成果的基础上,深度考察滇、桂、黔三 省区少数民族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的铜鼓 舞蹈,尝试运用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 图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西南少数民族铜 鼓舞蹈最本源的面貌,力求对各族铜鼓舞蹈的发展变异进行 深层解析与探索,进而描述不同民族铜鼓舞蹈的起源、发展 和创新规律,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发 掘西南各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规律, 从而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以及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类终 极问题的深刻研究,为深入剖析铜鼓舞蹈的民族文化,开拓 新的途径与方向。需

13、要说明的是,文中插图主要来自蒋廷瑜 著古代铜鼓艺术、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 古代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著广西左江流域 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等著作中的图片,以及杨德鋆著铜鼓 乐舞初探、陈远璋著左江岩画舞蹈图像初探等论文中 的插图,由于文章篇幅的原因,文中所有插图不再注明详细 出处,在此对原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衷心的感谢 !相关的 著作和论文已在本文“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五、写作提纲摘要 3-4Abstract4绪论 8-13一、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8-9二、研究现状及基本资料 9-10三、研究范围及相关的概念界定 10-12四、研究路线和方法 12-13 第一章西南铜鼓 13-19

14、 第一节铜鼓概述 13-16一、铜鼓的起源与分布 13-14二、铜鼓的结构与类型 14-16 第二节铜鼓的艺术特征 16-19一、音乐艺术 16-17二、舞蹈艺术 17-19 第二章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 19-42 第一节花山崖壁画上的铜鼓乐舞图像 19-27一、舞蹈造型 19-21二、舞蹈队形 21-23三、舞蹈动作 23-27 第二节铜鼓纹饰上的铜鼓乐舞图像 27-37一、羽毛舞 27-30二、盾牌舞 30-32三、仿生物舞 32-34四、葫芦笙舞 34-35五、徒手舞 35-37 第三节古代铜鼓舞蹈的艺术特征 37-42、图腾崇拜艺术 37-40二、生殖崇拜艺术 40三、巫文化 40

15、-42第三章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记载的铜鼓舞蹈 42-52 第一节节庆民俗仪式中的铜鼓舞蹈 42-48一、蚂拐节 42-43二、达努节 43-44三、跳弓节 44-45四、补年节 45-46五、芦笙节 46六、节庆自娱 46-48第二节丧葬祭祀仪式中的铜鼓舞蹈 48-52一、勤泽格拉 48-49二、跳铜鼓 49-50三、铜木神鼓舞 50四、贵州布依族铜鼓舞 50-51五、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 51-52 第四章西南少数民族现存的铜鼓舞蹈 52-86 第一节壮族铜鼓舞蹈 52-63一、广西东兰壮族铜鼓舞52-57二、云南马关壮族跳铜鼓57-60三、云南泸西壮族铜木神鼓舞60-63 第二节彝族铜鼓舞

16、蹈 63-68一、广西那坡彝族铜鼓舞63-65 二、云南文山彝族跳铜铜鼓65-68 第三节瑶族铜鼓舞蹈 68-76 一、广西都安、巴马布努瑶跳铜鼓68-73 二、广西南丹白裤瑶勤泽格拉73-76 第四节苗族铜鼓舞蹈 76-82 一、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76-79 二、贵州凯里苗族铜鼓舞79-82 第五节水族铜鼓舞蹈 82-86 第五章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 86-92 第一节民族文化价值 86-88 第二节舞蹈艺术价值 88-89 第三节铜鼓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89-92 结语 92-95致谢 95-96 参考文献 96-99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康保成主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XX).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年。 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