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6609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岭村与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渊源神仙信仰在我国由来已久,神仙思想是道教诸种理论构成的一个核心部分,道教这一信仰体系所描绘的神仙世界和众多神仙故事,在民间世代相传、广为人知。黄大仙是道教众多神仙中的一员,对这位神仙的信仰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末传入岭南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的广受膜拜的显神。黄大仙不仅在我国东南沿海受到特别的供奉,并且近现代以来随着华侨旅居海外漂洋过海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最终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崇拜的文化符号。如今岭南地区还保存着供奉黄大仙的祠庙,其中以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黄大仙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昌盛与其在岭南特别是广东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密切相关。而广东黄大仙信仰和发展史上,大岭村(菩山村)

2、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地位,从大岭村创立了普济坛之后,黄大仙的灵验事迹远播四方,对黄大仙信仰也迅速传遍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一、黄大仙的出身来历 黄大仙究为何方神圣,历史上的记载纷繁复杂,民间对此也众说纷纭,究竟这位大仙最初来源于何地已经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 至晚于东晋时期,黄大仙信仰已经开始出现,而岭南是黄大仙信仰的中兴之地。由于对黄大仙的千奇百怪的传说,这位神人蒙上了层层神秘面纱。晋代葛洪所撰的神仙传最早记载了黄大仙其人其事,原来黄大仙是浙江金华丹溪人,本名叫皇初平,有一天他去放羊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见他本性纯善,为人良谨,于是带他到金华山中的石室福地,修学道法。道士果然是慧眼识英才,

3、黄大仙的道法日益精深。但是自从黄大仙失踪后,他的哥哥平起多年来一直寻找弟弟的下落,一年又一年四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音讯,早已白发苍苍的哥哥一日比一日心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起平得到一个善于占卜的道士指引而最终寻得黄大仙的下落,兄弟情深的两人相见时抱头痛哭,多年不见的弟弟依然如青春少年,哥哥想起了当年的羊群,便问弟弟把羊群赶到哪里了,黄大仙放眼望去只见当年放牧的羊群已经变成了一堆堆的白石,于是他大喝一声,这无数的白石竟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羊群,哥哥见状真是又惊又喜又仰慕其弟弟的法力,于是哥哥最终也跟随弟弟修炼成了仙人。这段传奇故事流传千古,现在广州黄大仙祠中黄大仙殿以“叱羊传晋代,骑鹤到

4、南天”为对联来纪念黄大仙成仙的这一段传奇。葛洪所著神仙传原文记载如下:“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历年不能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何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只因问弟曰:羊皆何在?答曰: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只自不见之。初平偕往寻之,乃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初起曰:我

5、弟独得神仙道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行以方教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此后历代还有不少典籍对黄大仙的身份作了解释,而且很多都沿袭了葛洪的说法,只是细节上作了修改,也有小部分典籍以及传说对黄大仙的身份作了不同的解释。如金华府志对这一黄大仙的身世也有记载,相传黄大仙是浙江金华人,其身世与神仙传的描述如出一辙。相传金华北山早在晋代就建有最早的黄大仙祠赤松观,可惜的是如今没有任何实物遗存,所以对于黄大仙是金

6、华人的传说和记载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已经无从考究。1897年岭南第一个供奉初平大仙的道坛普济坛在番禺大岭村诞生, 1899年番禺大岭村普济坛的创建者陈家子弟等人著成惊迷梦一书,书中有黄大仙对自己身世的叙述,相传为广州普济坛扶鸾时,黄大仙亲自降鸾的箕文,内容与神仙传的记述基本一致。惊迷梦曰:“予初乃牧羊之孩,牧羊于浙江金华府城北之金华山。金华之名,乃金星与婺女星争荣故名也。此山之北,有赤松山焉,予即居于此。此地游人罕到,林木参差,云霞障漫,青翠巍峨,岫深隐其中,有洞名曰金华,乃洞天福地中三十六洞之一也。予少家贫,炊糠不继。八岁牧羊,至十五岁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药炼回生,丹成九转,凡尘之事,一

7、概抛开四十余年。兄初起,寻之,不获,适遇道士善卜,乃得兄弟相见。兄问羊何在?予曰:在山之东。往视之,第见白石磊磊,而予叱石,竟成羊焉。兄从此修真,亦列仙班。予本姓黄名初平,晋丹溪人,因隐于赤松山,故号赤松仙子,与前张良从游之赤松子有异也。予不言,尔等亦莫知之,故为之述。” 从这段文字看,陈氏子弟对黄大仙身份的解读与神仙传描述的基本吻合,都是讲述了从黄大仙是浙江金华人,从一个牧羊人到修炼得道成仙,然后与兄长重逢。得道之后的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在民间惩恶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普济坛的惊迷梦一书对这些故事有或多或少的提及。如书中介绍了赤松山就是卧羊山,关于

8、卧羊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的古时候,浙江金华北山一带没有农作物,百姓都靠草皮树根充饥,日子苦得不得了。黄大仙知道了这件事后,为了解决百姓的疾苦就派出自己的一群羊儿去为这些老百姓寻找粮食。其中有一头很可爱的小白羊奇怪极了,它没找到粮食却是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一块大石头,还用嘴天天去啃呀啃的,终于有一天大石被啃出了一个深洞。于是第二天早上,这只小白羊奔到黄大仙居住的家门口,不住地点头还“咩咩”一直地叫着。黄大仙以为它饿了就拿些草给它吃。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早晨,白羊都又跑来了,又一样地傻叫着。黄大仙不懂内中缘由,仍是拿些草给它吃。直到第五天早晨,白羊又奔来了,而且好像还要黄大仙

9、跟着它走,黄大仙觉得其中肯定有古怪,于是就顺手拿起锄头跟着白羊走。可是这是小白羊拼命地摇头,黄大仙又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回家把锄头换成了一枚铁凿还有一个钢头。这下可中了小白羊的心意了,它高高兴兴地蹦蹦跳跳地往山里跑,一直把他带到深山沟里。到了深山沟里小白羊奔到啃过的那块大石头旁站往了。它不会说话就只能看看黄大仙,又啃啃石头;啃啃石头,又看看黄大仙。过了一会,黄大仙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头小白羊是要他打开这块大石头!这么一块大石头要打开谈何容易啊,黄大仙又跑回家,装了一大堆铁凿来。凿啊凿,凿得黄大仙汗流满面,腰酸背痛。小白羊也帮忙啃啊啃,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石打开了,原来石内是一串黄灿灿的谷子,

10、黄大仙激动了,可他回头一望,那只可怜的小白羊累倒在大石旁边了,而且再也起不来了。悲伤之余,黄大仙伸出颤抖的手,取起这串黄灿灿的谷子,把它带回家种在地里,过了不久,地里冒出了秧苗,慢慢地又长出了谷穗,结成一片片黄灿灿的谷子。老百姓们终于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头白羊,就把赤松山叫做“卧羊山”。这个小故事传递了黄大仙乐善好施的精神,也是他越来越受到尊崇的重要原因。关于黄大仙的传说很多都与葛洪有关,葛洪是历史上一个活生生存在过的人物,他修道炼丹,著书立说广为人知,他不仅开创了岭南的道教传统,还为民间构建了传说和想象的空间,关于其行医问药、广收门徒、羽化登仙的传说为其自身形象的神仙化想

11、象提供了民间传播的心理基础。而黄大仙的原型考究始终迷雾重重,因而黄大仙与葛洪的关系密切也提升了黄大仙的名气,把黄大仙的形象塑造得跟葛洪接近。民间也流传着葛洪请黄大仙喝九峰茶的故事,颇有意思。据说,有一次黄大仙眼睛生了点毛病,他素闻炼丹的葛洪是靠一双火眼金睛。于是他欣喜地到九峰山来找葛洪寻求良丹妙药,葛洪一见是大名鼎鼎的黄大仙来了,就拉上这位老弟就泡上一杯好茶招待他。哪知,黄大仙接过来一喝哪是啥好茶啊,又苦又涩跟中药差不多,这可把黄大仙惹恼了,“咧”地站起来要走。葛洪汕嬉皮笑脸地向黄大仙解释,这可是清热利目医眼睛的好东西呢,而且就连太上老君炼丹不小心,眼睛给炉火烫伤了都是来九峰山喝了这种九角刺茶

12、把烫伤的眼睛治好了。黄大仙一听,赶紧“呼呼”喝了两口茶,过了一会,也真稀奇,眼睛果然亮得多啦,也不痛不痒不难过了。黄大仙的名气越来越大,关于他的身世传说也多起来。黄大仙究是何人,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仙的,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玉皇大帝宫前的金龟说,传说中的黄大仙原来是玉皇大帝宫前的金龟,它刻苦修炼,终于在经过多年的修行之后得到了天地之灵气,法术高强,而且这只金龟心底善良,所以有一天当它看到凡间大片土地,干渴无水,水田被晒得如同裂开了一道道大缝,可怜的老百姓们干渴得舌燥唇焦。于是金龟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喷洒,这场救灾大雨,久旱逢甘霖的老百姓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是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禀报

13、了金龟私自偷降雨人间的事。玉帝拍案而起,怒斥金龟擅自动用天河水,触犯了“天条”,为了处罚它于是玉帝把它下降到凡人间为人,于是金龟投胎到人间的一户人家,从小牧羊,后来修炼成仙。另外,对黄大仙的身世还有葛洪弟子黄野人说,秦汉之际赤松子说,神农时期的雨师说,这些不同的传说把黄大仙传得越来越神,为他蒙上的面纱越来越难揭开。也正是随着这些不断更新的传说,人们不断地加强黄大仙的灵验性与传奇性,对黄大仙的信仰不断得到承继和传播,黄大仙在民众生活中也更加富有魅力,从而赢得了众多信徒的虔诚崇拜,历经千年而不衰。二、黄大仙与罗浮山的传说黄大仙在岭南地区的传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不断融入了岭南社会

14、的文化元素,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被作为积德行善、惩恶扬善、恩怨分明、能表达民众理想生活的模式而加以顶礼膜拜。从罗浮山的传说到番禺大岭村设坛著书的实践,黄大仙信仰文化迅速传播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和海外华人地区。黄大仙与罗浮山的传说是黄大仙信仰岭南地域化的重要基础, 但这一阶段的传说还没形成有系统的宗教信仰。那么黄大仙是怎么到了广东的呢?传说是黄初平大喝一声之后把满山的白石头都变成了羊群,得道的黄初平于是骑上了仙鹤,赶着这些活蹦乱跳的羊群,南下到罗浮山找他的恩师葛洪来了。对于黄大仙是葛洪的弟子或奴仆一说早在宋代已经比较普遍。苏轼在寄罗浮道士邓守安诗歌序言中说:“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北宋蔡絛的西清诗话又有记述:“黄野人,葛仙弟子,或云葛仙之隶。”明代作家洪应明著仙佛奇踪记载:“黄野人,葛洪弟子。洪栖山炼丹,野人常随之。洪既仙去,留丹于罗浮山柱石之间。野人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后有人游罗浮宿石岩间,中夜见一人,无衣而绀(稍微带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