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5548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李晓宁 获奖论文 本文获南京市2007年论文评比一等奖本课题研究获南京市2006年个人课题一等奖关于“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报告课 题 研 究 人: 李晓宁课题研究人单位: 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因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这种“污染”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中真的就发生了。在我对小学班主任进行教育心理学培训的过程中,曾经讲授过心理暗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问题,特别是“罗森塔尔效应”,许多教育者耳熟能详,

2、也很感兴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人开始怀疑心理暗示对教育学生的有效性。究竟这些理论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有没有一定的适用性,普遍意义?具体操作实施的效果会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心理暗示的使用,对研究者有怎样的要求?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本研究将面对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形成一种实施心理暗示教育的有效策略。二、课题及课题界定课题名称:关于“心理暗示对改善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性”的个案研究课题界定:心理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不良行为习惯:本研究中特指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

3、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不为社会、学校公共准则所接受的行为、倾向。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现为:(1)真诚,(2)认可,(3)移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身表现应表里如一;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些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2、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他们在一所小学18个班(1至6年级中各3

4、个班)的学生中,随机对一部分学生作“权威性发展预测”,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使之增强了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8个月后的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成绩比其他学生进步快。信心终有惊人的力量,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昭示。3、班都拉的自我强化理论:在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自我强化作用。当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成绩时,内心感到喜悦,同时产生向下一次努力的愿望,这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强化了。实践证明,也只有内部的自我强化才能真正起到了强化作用,实践最久。四、研究内容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调查与分析。2、对个案进行比较研究,形成有效策略,寻找产生结果差

5、异的原因。五、研究对象个案:A小学四年(1)班(第一组4人) 六、研究过程(一)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四年级1班/第1组(4人)的主要表现:在科学实验课上小组合作时出现讲话、不做实验记录、打碎实验用品、争吵现象,整个课堂闹哄哄的,此组表现最甚,因此确定为研究对象。(附表如下)班级: 填表日期:组号 问题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合作组员是否遵守教师实验课上的要求实验或讨论时组员之间是否分工实验是否破坏了实验用品课堂上的其他随意行为注:连续观察一个月,每周一次。记录方式:统计次数经过了解,这个小组的问题起因于科学课中小组分工。分工合作学习不是一个新的课题

6、,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在分工的时候,大家争着做组长、材料员、汇报员,而不愿意做记录员等角色,大家都想做实验,而做实验的老师规定为“组长”,领取材料的是“材料员”,第三个人是“汇报员”,相对来说,第四个人即“记录员”在从事比较枯燥的工作。而且组内的分工一般是不变化的,所以学生认为老师分工不公正,“组长”通常是纪律较好的孩子,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做实验。由于分工的问题,有时造成个别学生一学期都不能直接动手做实验,从而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的开展。(二)制定对策 对策1、 “小组职位终身制”变为了“小组活动角色分工轮换制”。具体操作办法:依照机会均等原则,开学初

7、,每个小组通过讨论,进行角色的分工,并制定出各角色的职责要点。比如:组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纪律、安全、活动有序进行等;材料员,负责整理、取放材料;记录员,记录下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汇报员,负责将全组同学的信息传达给大家-。小组分好工后,先将小组成员编号,每月采用推磨式将小组角色进行轮换,以次类推。如表所示:角色分工组长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第一个月1234第二个月2341第三个月3412第四个月4123备注: 1、组长 2、材料员 3、汇报员 4,记录员对策2:制定“小组公约”“科学实验课上出现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活动,实验时讲话、不做实验记录,甚至打碎试验仪器等一些不规范的

8、行为,有的班上课小组讨论时,甚至会发生争吵现象,导致整个课堂闹哄哄的”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即在面对共同喜爱的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否则,每个人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整个课堂的无秩序状态。制定一定的活动规则是必需的,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那么这个规则应该怎样制定?是由老师还是孩子自己制定?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1、 关于老师的实验要求l 68%的孩子有过不听老师要求自己先动手实验的情况l 不听要求先动手原因是:实验器材很吸引我,忍不住占88%,我很想知道实验结果占10%,其它原因2%l 听清老师的要求再做实验是因为:好孩子要遵守课堂纪律26%,如

9、果不听,我就不知道实验怎么做占53%,其它原因21%l 实验记录的必要性:可以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42% ,做一个小科学家必备的能力30%,其它原因28%2、 关于集体和个人的冲突l 和老师、组长商量一下占35%,如果不让我做,我就捣乱 30%,我在旁边帮帮忙9%,不让做就不做26%3、 关于奖惩l 86%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奖惩制度l 有效的奖励的方式:做老师小助手54%,多做几次实验40%,口头表扬3%,物质奖励3%l 有效的惩罚的方式:少做几次实验51%,罚抄40%,口头批评6%,告诉班主任3%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奖惩方面,剥夺或奖励孩子实验的权利是大多数孩子最关注的问题,这种现象就告诉我们

10、,规则必须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内心的体验,这样才有真正的约束力。所以,由孩子自己商量制定规则,效果应该比教师的凭空想象更有效。孩子制定了规则,该如何遵守?有何种配套的措施保障规则的实行?规则公开,规则一旦制定,就在全班公开,用公众的压力来约束。同时教师监督、配合执行,光靠学生们自发的压力是不够的,教师必须但当裁判员的角色。同时还帮助落实相关的奖惩措施,比如:奖励学生做老师的实验小助手等。注:在实施中,有学生提出,叫“公约”比较好,因为是大家一致通过的公共的约定。后改为”小组公约”.对策3:综合运用教师语言、行为的魅力在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强调了自我强化作用。当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成绩时,内心感

11、到喜悦,同时产生向下一次努力的愿望,这已经是在进行自我强化了。实践证明,也只有内部的自我强化才能真正起到了强化作用,实践最久。鼓励性语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多用“欢迎、试试、勇敢、不错,真聪明”等褒奖式语言加以鼓励,其效果大不相同。即或是批评性语言,也要尽量避免“点名式”批评,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集体舆论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效果将会更好。评价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能启迪人的智慧,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心理状态。如: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给以语言暗示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问题豁然开朗;当学生注意分散时,教师采取暗示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当学

12、生过于激动时,犹豫不决时,出现偶发事件时,都可以给以某种暗示,藉以调节情绪化解矛盾。至于语言的幽默、诙谐,节奏的抑、扬、顿、挫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暗示作用。教师的威信与榜样也会有极大的暗示作用,教师仪表大方,性格开朗,镇定自信,谦和、幽默,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示范准确,干净利落,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指导和纠正动作妥贴耐心,诲人不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知识面广,水平高,能求实创新,使学生产生信赖感。(三)效果第一阶段(4月、5月、6月)通过试行“小组活动角色分工轮换制” 和“小组公约”,减少了矛盾。原来一节课时间,都无法完成的小组角色分工,现在十分钟就能解决,大家不再需要为某一个角色而一争再争,这

13、次做不了,还有下次,有了轮换制,心里也就有了底。在活动中,也表现出来很配合,心里踏实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经过两个月的实验观察,效果不错,再没有出现课堂上打“小报告”的现象,同学们的课堂研究氛围明显比以前浓厚,实验的无效时间明显缩短,学习的效率显著提高。在两个班级分别制定了“小组公约”后,科学实验课上出现了很有趣的一面,每个小组实验时,组员会自发的互相提醒,“听清老师要求再做实验”、“声音小一点”、“要填写实验记录”等等,因为孩子们的心中既想做得最好,得到小组公约上规定的的奖励,又怕做得不好,被剥夺实验的权利,于是出现了自我管理的局面。第二阶段(9月、10月)两个月的实验使科学课堂

14、的情况大为改观。老师反映,课堂有秩序了,小组合作和谐了,老师上课时不需花大力气维持课堂秩序,保护实验器材了,一切变得井井有条。当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还小,个别学生的行为的养成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老师上课的负担也减轻了。实验证明,“小组活动角色分工轮换制”和“小组公约”是行之有效的,我在教研活动中向我区其他科学教师推广了这种方法。虽然第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提高,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人的观念直接影响心理暗示的效果。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些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

15、系,才可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过程中, 语言的、非语言的心理暗示,将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优点一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越是把孩子往好的方向暗示,孩子就越变越好。不爱说话的,鼓励以后,发言也积极了;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给戴上一定“能力强,守纪律”的“高帽子”后,也变得彬彬有礼了;实验动作又快又好的孩子能够带动一个组变得又快又好。七、收获及反思(一)心理暗示的积极效果心理暗示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尊重孩子,创造公平的机会。这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周围人的积极暗示。心理暗示方法在台湾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