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镇痛的穴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054867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镇痛的穴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镇痛的穴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镇痛的穴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镇痛的穴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镇痛的穴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镇痛的穴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镇痛的穴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在外科的常用穴位(一)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手术以后出现副反应敷贴的穴位有:主穴:止痛穴(图 1) 内关穴(图 2) 足三里(图 3)曲池穴(图 4)配穴 :肋痛加支沟穴 ( 图 5) 和阳陵泉穴(图6)胃痛加中脘穴(图 7)头痛加合谷穴(图 8)尿潴留加中极(图 9)和三阴交(图10)发热加大椎(图 11)(二)出现局部的关节或肌肉疼痛敷贴的穴位是:阿是穴(也就是常说的那痛贴那)止痛穴 O(图1)本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第四、五掌指关节与手背腕横纹连线之中点约在中渚穴上一寸图 1内关穴位置(图 2)位于前臂正中 , 腕横纹上 2 寸, 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主治症状:孕吐、

2、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图 2足三里 (图 3)位置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 寸,距胫骨前嵴1 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 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 横指。主治症状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图 3曲池穴 (图 4)位置: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症状: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

3、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图 4支沟穴(图5)位置在前臂背侧, 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 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主治症状头痛,耳鸣,耳聋,中耳炎;目赤,目痛,暴喑,咽肿,热病,瘰疬;咳引胁痛,胸膈满闷,卒心痛,逆气;便秘,呕吐,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乳汁不足;胁肋痛,肩臂腰背酸痛,落枕,手指震颤,腕臂无力;缠腰火丹,丹毒。图 5阳陵泉(图 6)位置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主治症状( 一 ) 胆腑病证(二)筋

4、的病证(三)经脉通络上的病证图 6中脘 (图 7)位置:中脘: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 寸主治症状: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图 7合谷穴 (图 8)位置于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主治症状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喉痹,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痛。图 8中极(图9)位置: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

5、脐中下4 寸。膀胱的募穴 。主治症状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图 9三阴交(图 10)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症状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图 10大椎穴 (图 11)位置 :背部正中线上,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症状: 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痫,骨蒸潮热,咳嗽,气喘,上呼吸道感染,脊背强急。现多用于颈肩部肌肉痉挛,颈椎病,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图 11(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