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05459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3.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3.2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

2、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3.4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查证流程如下:3.4。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3.4。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3。4。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3。4.4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

3、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4.5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3。4。6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3.4.7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3.4。8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3.4.9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3。4.10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3

4、。5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质控办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4相关文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沙坪坝区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原则一、过敏反应 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的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一)临床特点: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1。

5、症状和体征(1)轻度: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2)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甚至过敏性休克.2。常有过敏史。3.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二)处理措施: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01-0.03mg/kg,最大不超过1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二、非溶血性发

6、热反应:(一)临床诊断标准:1。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并有反复输血发热史。2.输血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某些患者可伴有寒战、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头痛。3.外周血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白细胞抗体。(二)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输血科和检验科进行检验.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三、免疫性溶血反应:免疫性溶血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一)急

7、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多为血管内溶血.1.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面部发红,尿呈酱油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等。(2)实验室检查: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立即进行以下检查: 核对供者配血试管的血标本,患者血标本和供者是否同型。 用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并分别在低温(10).室温(20-25).体温(37)的环境中,用所剩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立即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并与输血前血浆颜色对比,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呈红色. 测定

8、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后12小时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时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 观察输血后第一次尿液颜色是否为酱油色或茶色的血红蛋白尿. 测血清胆红素,溶血后胆红素升高。 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3)排除非免疫性溶血反应。(4)必要时做DIC的筛查试验。2。治疗:主要是抗休克,预防DIC和治疗急性肾衰竭。 发现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密切观察血压、尿色、尿量,抽取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患者血液和血袋内的血液一同送输血科复查。 尽快尽早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碱化尿液。 预防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静脉滴

9、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如果错输血量较大,宜及早作换血治疗。(二)迟发型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221天内发生,多为Rh或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不合,以血管外溶血为主。1.诊断:(1)有输血史或器官移植病史,输血后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贫血或血红蛋白下降,黄疸或血浆游离胆红素升高,少数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等急性溶血反应的症状。(2)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可出现阳性.(3)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治疗:一旦明确诊断,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症状重者要按急性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治疗。贫血严重者可输入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 四、细菌污染血库污染最常见的细菌为Gb,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也有

10、少数G+b和球菌,特别是在4中生长的细菌最危险. (一)诊断: 1.输少量血后出现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全麻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无寒战发热等症状。 2.血袋中血浆混浊,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3.取血袋剩血作涂片检查,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4.对血袋剩血.患者输血后的血样及输血时所用补液作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5。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二)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2.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病原菌一旦明确,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3.加强支持疗法.4。及时采

11、取抗休克,防治DIC及急性肾衰竭的措施.五、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品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最常见于: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患者。(一)诊断: 1.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减弱、呼吸急促、胸闷、端坐呼吸、头胀痛、咳泡沫痰等.2.肺部听诊先有哮鸣音,后有湿锣音,颈静脉怒张。3. X线显示肺水肿影像。(二)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输液或慢速输液。按心衰的处理原则来治疗。2。高压吸氧。3。速效利尿剂.4。强心药物。5。镇静.6。扩血管。7.氨茶碱。六、枸橼酸盐中毒; 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品均采用ACD作为抗凝剂,故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

12、枸橼酸盐可达到1克/升,输入速度过快(100ml/min)或2小时内输血量大于6000毫升时易引起拘橼酸盐中毒和低钙血症。(一)诊断:1。短时间快速大量输血。2。受血者发生不由自主的肌肉震颤.手足抽搐、低血压,婴儿换血时更易发生。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3.血钙降低,严重者可有SGPT升高,白。球比例倒置,血钾升高。(二)防治:1。出现中毒表现,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另一侧静脉输注10葡萄糖酸钙,观察血浆钙离子水平和心电图变化.2。出现心律失常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七、输血后紫癜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有妊娠史或有输血史妇女。(一)诊断:1.有输血史,多见于输血后510天发病,多为自限性疾病。2

13、.症状:突发的寒战、高热、荨麻疹、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头痛、呼吸困难、休克、女性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3。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血小板生长良好。4.血清中抗PIAI抗体阳性.(二)治疗:1.血浆置换,24小时后血小板可上升。2.大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3.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4.必要时可输注PIAI抗原阴性的血小板。八、大量输血后出血倾向:(一)诊断:大量输血后创面(切口)出血,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在麻醉状态下发生原因不明的创面渗血.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凝血功能检测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定量检测凝血因子

14、水平降低。(二)治疗: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三)预防:1。若大量快速(50ml/min)输血、换血,血液须事先加温,温度控制在32(切勿38)。2。对患者适当保暖,对输血肢体加温,以消除静脉痉挛。九、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一)诊断: 1.输血后1-6小时出现与体位无关的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且不能用输血前原发疾病解释,排除左心衰,最常见有呼吸短促、紫绀、咳嗽、非泡沫样、稀血水样痰、烦燥、出汗和低血压。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及肺干罗音、哮鸣音或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或水泡音。2。献血者和受血者有多次输血史。3。患者动脉氧分压降低,中心静

15、脉压正常。4。献血者或受血者抗HLA抗体或抗粒细胞抗体阳性。5。早期可无异常或轻度间质改变,表现肺纹理增多。继而出现斑片状阴影,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浸润状阴影及支气管充气征。(二)治疗:1。发生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吸氧或机械通气.2。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3。利尿。4。应用抗组胺药.十、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一)诊断:1。输血后12周出现皮疹发热,全血细胞减少,有时有肝功能和胃肠道症状,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2.皮肤黏膜活检.3。检出患者血或组织中有供者淋巴细胞。4。用DNA探针做限制性片段长多型解析或聚合酶连反应做HLAD分型检出供者细胞群。 (二)治疗:至今无有效治疗手段,应注重预防,避免输注亲属血,对异体血辐照。如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措施同骨髓移植产生的GVHD一样.十一、非免疫性溶血反应是非免疫性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出现的溶血的症状和体征。(一)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