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0050002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儒家文化“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播放诚信中国演唱:丁晓红 作词:曲波作曲:刘青二、开场白:三、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徐玉兰。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是诚信中国,歌中唱到你说话算话 我一诺千金你一言九鼎 我一言为定你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我张口不悔 一锤定音你童叟无欺 我一视同仁你表里如一 我诚实守信你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我以诚相待 以心换心诚信人人 人人诚信 诚信的中国 心想事成 前程似锦 的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崇尚诚信、贬 斥伪诈的优良传统,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学习中 国国学精粹之信。四、解读儒家思想信、基本含义信

2、”的含义是:同学们可以看到信从字的结构上看,从人从言,意思就是人所说出来的话要真实不欺,要言 而有信,也就是常言说的一言既出駟马难追。古籍中也讲到:说文言部说:“信,诚也”字汇人部说:“信,慤(悫 音quS忠厚,诚实)实也”孔颖达在解释礼记礼运中“讲 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所以信有诚实守信的意思。说文言部说:“诚,信也。”唐代孔颖达在解释周易“修辞立其诚”时说:“诚,谓诚实也”。增韵清韵说:“诚,无伪也。真也,实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说“诚 者,真实无妄之谓”。看来,诚就是诚信、真实的意思。可见,“诚”、“信”二字意思相近是可以互训的。其基本内涵是诚实无欺,讲守信用。二,“信”在儒家伦

3、理学说中的地位。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儒家始终重视“诚信”。 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 同教授。论语 述而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 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礼、中、和,它包含仁、义、礼、智 恭、宽、信、敏、惠、勇、毅、廉、耻等等。孟子把孔子提出来 的若干德行归纳为“仁、义、礼、智”四德。董仲舒把“信”加 到孟子的四德中,就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历史上 的“五常”。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信”。1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a 小车无軏(yu),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

4、还可以做什 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 小车没有车辕 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2: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 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 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 么都谈不上了。孔子的话颇有道理

5、,因为只有确立好了良好的民 信,才不会有民乱,才能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才能使国立。可 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民信是立国的 基础,3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 ?我从老师那里学到 的,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呢?”可见信是修养的基本内容,要 每天反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孔子 在对待人的本质问题上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重视对人的 道德教化,所提倡的四教“文、行、忠、 信” ,就内容而言,实 为人的品性、品德。

6、具有前三教,才能建立起信,反之,信的建立 与确定,人与人之间不互相猜疑,和睦相处,有助于前三教化的成 功。孔子本人所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 足以使人。”“信”是实现“仁”的方式之一,孔子如此重视“信” 的作用,其原因也在于此。论语 卫灵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 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要把义作为自己的本质,用合乎礼的标准来实行它, 用谦虚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它,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 君子啊。孟子 尽心章句上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回答说:“君子居是

7、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其大意是 探讨君子 不耕同样吃饭的原因,孟子认为君子使国家安定富有、尊贵荣耀, 让人们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诚事君、讲究信用,“孝悌 忠信”就是最大的功劳,因而不是“素餐兮”。从这段话中可以 看出,孟子在评论君子的功劳时,将“信”视为与孝敬父母、尊重 兄长、忠诚事君同等的地位。“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 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信”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居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五常中不可缺少的。三、信的内涵。1 从人的自我修养出发,信是一种责任。前面我们说过,从字的结构来看,信从

8、人言。首先,我们从 自我修养的角度看“信”,那么他代表我们“人”要忠于自己说 出的“言语”,许下的“诺言”,使自己的“言行”与我们“人” 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相符合。相信同 学们都听说过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 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只能对儿子说:你回去吧, 我从街上回来了便杀猪给你吃。”同学们也知道,过去的生活条 件很艰苦的,一般人家也只有过节才吃的上猪肉。曾子的儿子听 了母亲的许诺便没跟去。但曾子的妻子从街上回来了便不认账 了,曾子准备把猪抓来杀了的时候妻子便劝阻到:“我只是哄小 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这时候曾子却说:“小孩

9、子 不可以哄他玩,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要从父母那里学来, 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他去哄骗别人, 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啊”。说完,曾子便把猪杀 了。这个故事中的曾子就做到了“信”,不仅信守了自己的诺言, 更承担起了自己为人父母要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的责任。再 如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孩子视“信”为 玩物,在放羊的工作中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造成了悲剧 性的后果。在当代社会,我们当中的每个人更应该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父母的对子女负责,做师长的 对学生负责,做学生的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都是“信”的体现 2 从社会关系

10、角度来看,信是一种信任。先秦儒家思想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 人伦关系视为人们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五种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而“信”则是一种为所有人伦关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这种信”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如父子之间应该“父子为亲矣,不诚 则疏”,父子之间应该相互亲爱,如果不能以诚相待,则会使亲 情疏离。夫妻之间“信也者,妇德也”,妻子对丈夫要信任,不 随意猜忌和怀疑,这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此外,先秦儒家也非常 重视朋友之间的信任。孔子在与弟子们讨论人生志向时,就将“朋 友信之”即得到朋友的信任,视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中庸 也提到:“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即如果不能先获得朋友 的信任,

11、就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任。由此可见,“信”是我们维 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 仅要学会信任他人,更应该努力获取他人的信任。3 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是一种践行行为。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说”就是强调践行的重要性。有一个成 语叫“食言而肥”,说的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惯于食言,在鲁哀公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他想让大臣郑重出丑,就说 “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肥呀!”,没想到郑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说,我老不遵守“信”,总是食言,故而越来越胖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想在他人面前不“食言”,获得他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重,唯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四、诚信的社会功能 故

12、事组一 商鞅的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 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 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 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 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 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 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 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 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周幽王的烽火戏诸候 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 场

13、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 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 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 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 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 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 亡。故事组二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

14、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 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 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 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 祸殃。言而无信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 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 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 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 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

15、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 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 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一诺千金,免遭祸殃;言而无信,丢掉性命。一诚实有信,自然 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言而无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 任。所以,一旦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只有坐以 待毙。由此可见,个人无诚信不立, 企业无诚信不兴,国家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这正是诚信在人类社会发 展中地位与作 用的真实写照。1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 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 宽、信、敏、 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第三点是信,信 则人任焉,信即诚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就能得到别 人的信任。就是谁有信用,就会被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的职 业生涯更宽广。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如果没有信用是不能 立身处世的。人身在世上,言而有信,说话要真实,要有诚信; 不要说假话,说大话,不要吹大牛,吹破了牛皮。朋友相交要开 心见诚,要忠实,守信用。所以说,没有诚信是不能立身处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