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04758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象学教育学在详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现象学教育学在详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论文【关键词】:p 现象学教育学,教学应用,讨论论文【摘要】:p 将现象学教育学应用于教学理论,老师除应该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专业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机智、健全的教育反思外,还应该既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也要关注学生课堂“下”的隐性方面,关注师生相处时双方的真实情感体验,最终促进教育走向真正的和谐。现象学教育学以现象学为理论根底,把现象学“对本质的直觉”作为探究教育的根本方法,把现象学“回归事实本身”的精神作为教育研究的根本精神。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

2、的“意义”之所在。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如何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标三大教学目的,进步学生探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心灵的间隔 ,营造一种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同乐的良好场面已是当务之急。现象学教育学告诉我们:老师除应该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专业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机智、健全的教育反思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自己的教学课堂。即课堂“上下”和课堂“内外”。首先,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下”的隐性方面。这将直接决定上课效率的好坏,尤其是教学目的功能的实现。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中的主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应该坚持师生“双主体性”原那么。师生应该

3、在平等“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不仅要关心教育概念的科学完好,还应该关注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尤其是学生对知识在情感上的体验过程。在目前的教学中,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似乎还是停留在老师根据大纲教了点什么,学生课后考试考了多少分来评价。但作为新课标的要求,从贯彻新课改的三大目的入手,过去的评价标准即或是在原有的根底上更加详细、细化,但他们都是些表象的东西;新课标要求更加关注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能对学生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东西。如学生对老师所授内容有没有详细的生活体验,有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什么是体验?在现象学那里,体验是一种关切的态度。它意味着体验者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被体验对象的存在,愿意倾听对象即将向

4、体验者传达的一切内容。体验者有兴趣给予对象一个自我呈现、自我展露的时机,对对象充满着好心,并与之建立起友好尊重、彼此信赖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的的实现,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比单纯传授学科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内容时,有意识地注意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容是以爱国为核心,包括勤劳英勇、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假如让学生读完这“二十个字”就算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话,那么教育教学也就是举手之间的事了。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提问学生:什么是中华民族

5、精神?学生都能很流利的答复,但当我问他们每天是否都在践行着中华民族精神时?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连续提问了四个同学他们都感觉面露难色、或者不好意思说出来,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心灵的层面上去体验一下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真的有难度!学生难以答复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他们只是认识课本上的民族精神,而不去考虑理论中的民族精神、或者没有这种感觉,这些详细的体验好似离他们非常遥远,或许对他们来说理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些英雄人物的事情,和他们这些平凡学子毫无关系。而这恰恰正是我们教育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是目前我们教育最容易无视的.地方。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学很可能就流于形式,脱离实际。而现象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这些在课

6、堂“下”的隐性的东西更要我们老师去关注,去挖掘并在理论教学中去充实。其次是关注课堂“内外”,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内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世界。要有种学生喜欢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精神。现象学教育学大师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老年人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如今面对的教育对象根本上都是“90”后,这些孩子与老师或其它人打交道非常随意,他们生性活泼,易于承受新思想,“乐”于承受老师的课堂教育,但要真正改变他们对某种问题的看法时,有些老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弥合师生之间宏大的心灵鸿沟。有些学生就被我们老师定义为“差生”“后进生”“坏学生”等,以致这些学生在

7、理论中越走越远,对学习毫无兴趣。对自己的行为更是放任自流。其实他们的表现并不见得有多坏,免不了就是些什么“长头发”“学明星”“抽烟”等。其实笔者认为,形成这样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无法和这样的学生交流并解决问题的原因还真的有一局部在我们老师自身。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这样的学生,去和他心换心的交流。或是至少交流不够程度,交心不够彻底。假如我们在课堂上教其端,课后投其趣,移情别恋,爱其所爱。在课后不经意间遗失点微笑给他,送其一个淘气的眼神,或许就能弥合或者拉近两者的心灵之距。笔者曾遇到一个抽烟、xx的学生,与其谈学习非常抵触,家长也没有方法。后来我找了大量超女比赛的资料,相关他喜欢的明星的生活趣

8、闻,在私下交流中一下子就让他翻开了心扉。他显得很奇怪,一向严肃正经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兴趣?这样便从心理上拉近了两者的间隔 。因此,如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任务非常紧迫,课堂“上下”都应该关注,课堂“内外”都应有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化考虑,经常检验教育的合理性,评价其理论效果,注重构建更加合理的价值标准体系,把来自生活理论的取向作为引导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去理论现象学教育学方法论,去关注师生相处时双方的真实情感体验,最终促进教育走向真正的和谐。【参考文献】:p 1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马翀,高淮微教育理论与理论的结合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微j教育书育人202383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4朱小曼,范梅南教育现象学:走向老师的教育研究与现象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教授对话中国教育报20231021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