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030578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的关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变动问题研究- 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 田小宝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一名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战略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李永捷 四川省成都市就业局局长经济增长与一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工业化早期,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粗放型增长期,体现“要素积累集约管理知识创新”的演变路径;产业结构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过程。从中国的实际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年均8%-9%的高速度增长,但是近年来,就业增长的速度却趋于缓慢。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2、调,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就业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论文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分析成都市在经济总量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其就业数量、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变化的情况。从中得到的结论是:成都市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为充分就业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实施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环境;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也为成都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长期可靠的保障。一、经济总量的提高与就业数量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更是促进就业增长、吸纳劳动力的根本。有关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问题,迄今

3、为止,以增长促进就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肯法则”,即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反向变动。该法则被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经历所证实,并被我国长期奉为追求GDP高增长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尴尬的是,中国的高增长并未带来应有的高就业。这种情况并非传统理论能解释,理论来源于各国发展实践,而中国面临的人口、区域关系、体制转型、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是举世无双的,因此成都市的就业情况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成都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七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7.4%,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64%,而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36;“八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6.04%, 同时期就业总量

4、年均增长率为1.33%,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08; “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82%,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03%, 同时期就业弹性系-0.09;“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3.26%,同时期就业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4%,同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17,可见经济增长与就业并不总是存在同向的因果关系,这其中固然有体制转轨的原因,但也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对成都市经济增长数量和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成都市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在短期可能表现为非一致性,但就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成都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

5、加(见图1)。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图1: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源动力,要保持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研究表明:方程式y=12.821-148.125/x(y为就业增长率,x为GDP增长率)拟合度较高。根据方程式可知,当GDP增长率小于11.6时,就业增长率处于负增长或几乎没有增长的趋势。因此,要使就业增长率处于上升状态,GDP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1.6%以上。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中重要的部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适时地进行调整,就业结构与

6、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既互相适应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就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产业升级则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总体来看,中国的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这种规律在成都市也得到了反映。图表中的数字显示,成都市2003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只占8,但是其就业的比重却占到了38.8,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45.9,其就业的比重只占27.8,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46.1,其就业的比重却只占33.8。与库兹涅茨(1971)、钱纳里(1970)提出的GDP与就业分布的多国模型相比较,可以看到:成都市的第一产业的劳动相对生产率逐年下降,到2003年仅为0.2,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水

7、平。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日本为0.33,韩国为0.48,美国为0.54,法国为0.76,德国为0.43,英国为1,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其劳动力亟待转移。上述这些国家的第二产业2000年的就业比重大约在30%左右,成都市为27.4,这说明第二产业转移劳动力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按照2003年成都市人均GDP值来计算,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按照美元来折算,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 但是把对应的成都市第三产业33.8比重放在上述三种模式里对比,只是相当于库兹涅茨(1971)模式的500美元阶段、钱纳里(1970)模式的400美元阶段,成都市的人均GDP要高于两种模式的500美元与4

8、00美元阶段,因此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偏低。同时考虑到目前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1986-2005年)为0.42,远远高于同时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0.16,以及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0.43,所以在未来的时间内,第三产业将成为成都市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如下表)专心-专注-专业成都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以及相对生产率的变动年份GDP的构成()就业构成()劳动相对生产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1.847.22163.416.220.40.502.911.03198027.249.623.263.316.120.60.433.081.1319

9、8524.248.627.257.125.717.20.421.891.59199020.939.739.455.12519.90.381.591.98199514.643.44248.62922.40.301.501.8820009.844.745.544.225.730.10.221.741.5120019.145.345.640.92534.10.221.811.3320028.645.545.938.426.435.20.221.721.302003845.946.138.827.433.80.21.681.36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

10、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统筹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一般来说,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传统行业解决就业的作用明显,也是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在内的资本密集程度高新行业,它们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但是其增长较快也降低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代表着未来技术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其产业资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它对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增加经济总量,从而改变就业结构以及创造就业岗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各行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采用变系数模型,进行面板回归结果显示:过去的5年期间,只有

11、农业、制造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回归结果显著,也就是说,随着农、林、渔、牧产值的增加,农业内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减少。随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以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产值的增加,上述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三、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就业质量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就业关系。就业是保障一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第一位的问题,一个人不就业,他与社会的关系就产生了缺口,人际关系不健全。如果劳动者就业了,但是其劳动权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和改善,那么社会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就业质量反映了经济发

12、展和运行的质量和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的情况。成都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们的就业提供了源动力和保障,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就业质量的逐步提高。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是成都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体现。长期以来,成都市加大对现有就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注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格局,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帮困助学、安身工程、生产救助、慈善援助、司法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从城乡统筹的战略角度出发,关注失地失业农民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解决农

13、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的政策,系统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居住问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集中发展全面结合起来,创造了转移农民的条件;建设新型农民社区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有效载体,也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整理,借助市场力量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最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质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创新了失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方面,成都市创新了土地补偿办法:一是制订专项规划,建设农民新

14、村示范点。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后,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经营承包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制定了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5年内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二是出台了新的社保政策,以土地换保障。按照过去的征地安置办法,每个农转非人员每月最多可得1.万元货币补偿,补偿直接进入社保后,按平均年龄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最低生活保障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成都市出台的

15、新的社保政策,为农转非人员提供了进入城镇社保体系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补贴和社保政策,是鼓励年轻者就业与解决年龄较大者的后顾之忧并举,把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员直接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将职工维权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考核有据,使维权工作逐步从定性到定量、从局部到全局、从被动到主动的拓展和提升。在完善劳动者权益维护法制化建设方面,由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市级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成都市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面对全新的维权格局,先后制定了成都市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成都市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议制度,并成功地召开了全市职工维权工作会议,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平台,将职工维权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这种从城乡一体的局面出发,全面调整与创新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平衡协调发展。2005年,成都市的GDP总量居中国中西部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