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03056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大木小学 孙菲菲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也是按照十进制计数的,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数值的大小也不一样。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决定的,因此小数点移动,必然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思路以及教学过程和设想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1页,“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

2、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的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5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6、例7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3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

3、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两个方面下工夫。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下面几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二、教法及学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通过投影仪、磁黑板、卡片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

4、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三、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呈现以下几个层次:第一, 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围绕“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不断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第二, 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为

5、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使他们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提升,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 巩固应用。练习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四,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不仅能进一步内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同时得到锻炼提高。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设计大木小学 孙菲菲(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故事同学们,我叫小数点,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在小数的不同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不信,你们瞧!出示几组

6、数,请学生观察:0.540和0.54 2.8和2.800 3.26和32.6 6.19和61.9 通过比较前两组小数,向学生说明: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原来小数中每个数字的数位没有变化。通过比较后两组小数说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动画(教材例5情境图) 话说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坐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想,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叫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

7、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就听孙悟空连声说:变!变!变!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砸死在下面。设计意图:例5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合理引用教材资源,首先播放动画展示故事情境,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点移动后,金箍棒的长短也发生了变化。2、提出问题在刚才的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棒越变越长,数越变越大)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这种变化有什么样

8、的规律呢?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有意义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上来,并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三)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填表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这一环节可以在看动画片了解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4个数据。问一问:这4个数

9、据分别是多长?能不能用毫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在学生的讨论中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动性。开展自学与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所以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

10、可以这样进行适当的提示:从上往下观察,然后讨论:1、0.009米 到 0.09 米 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你是怎样看出的?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了? 移动了几位?2、0.009米到0.9米 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0.009米到9米呢?由此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 我们再从下往上观察,然后讨论:1、从9米到0.9米 小数扩大了还是小了? 缩小的原数多少? 你是怎么看出的?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几位?2、从9米到0.09米 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9米到0.009米呢?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四)交流评价,归纳总结1、小组汇报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后

11、,在全班内进行交流,总结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与总结,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倍; (2)小数点向左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分之( )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分之( )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分之(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填表2、填空: (1)把6.2扩大到( )倍是62。(2)把59缩小为( )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 就扩

12、大到( )倍。(4)73.21变为0.07321,是原数缩小 到了( )(5)把0.78先缩小到10倍,再扩大到1000倍 是( )。4、游戏五个同学分别拿着数字(2、8、9、0)、小数点按要求组成小数2.89 (1)原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2)原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3)原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小数点怎样移动? 通过设计形式不同的练习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0.540和0.54 3.26和32.62.8和2.800 6.19和61

13、.9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大木小学 孙菲菲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关键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在课

14、一开始通过一个动画片片段,让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向左移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小数就变大。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手吧!于是在他们总结出规律后,要学生一人汇报,一人上黑板演示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学生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并自己总结出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移动小数点。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移动小数点。但是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始终还是没有理解。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