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019919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 六国论节选清李祯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2、所以然者,何也?那么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假设是,那么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刘:杀戮。24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3、。2分25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26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27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以下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C本文在观点上与“

4、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那么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28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3分参考答案:24吞并六国,一统天下。2分25D2分26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忙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3分27C2分28“帝的内涵是指秦国用武力统一天下,用暴政治理天下;“王的意思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四海臣服,万民归心。作者认为,“帝是不能长久的,而只有“王才是赢得天下的正道。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