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04975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设与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预设与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预设与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预设与生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预设与生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设与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设与生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很多教师关心而又希望了解的问题。课堂:如何让“预 设”与“生成”共精彩?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 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 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 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 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

2、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 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 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 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 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 “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

3、和主 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 升的过程。其三、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 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 生成的过程。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 怎样理解预设?预设与备课、教案有何区别与联系?预设在教学中起什么作 用?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

4、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 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 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 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 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 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

5、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 “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 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 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 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 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 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生成的课堂充满

6、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怎样理解生成?生成就一定有价值吗?如何保证积极的、有效的 生成?余文森: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 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 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 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 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

7、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 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 融合、自然。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 面。积极的、有效的生成,一方面取决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解决生成问题和 事件过程的价值。关系: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 者是互补关系: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 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

8、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 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 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 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 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 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 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 反叛、否定

9、,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 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余文森: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 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 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 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

10、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 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 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网友发言我认为:文本中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具有“不确定性”,但其基本教学内容是可以课前预设的,如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内容,是显性的,相对确定的。阅读是个性 化行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性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 这些也是可以预设的。至于学生,也不是完全不可预设。我们常“借班”上观

11、摩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奇思 妙想,既意想不到,又在预料之中。我们预设的不是一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框,不是预设学生学习的“标 准答案”,而是预设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预设怎样广开学路学习,预设多元解读,预设课堂的各 种变数。预设与生成两相互补,相得益彰。但如果无法做到这点,我以为与其漫无边际地生成,不如认认真 真地预设。课堂上的生成,应该有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 着老师的鼻子走,也可能越走越远,只是这个“度”不太好把握。说明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 老师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智慧。关注动态生成,可能会影响预设的目标,这是很正常的。关注生成,影

12、响的大多是预设中的认知目 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可能已经超越。其次,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下一节课中补回,而生 成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却是一去不复返的。优秀的教师完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调整和把握预设目标, 因为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把教案分为显性教案和隐性教案的话,预设可以等同于“教案”。“显性教案”是看得见的, 应该简单实用,是“冰山”一角,做到课前有教案,课上用教案,课后反思教案。“隐性教案”是文化教 案,是人格教案,是“冰山”的隐于水面以下的部分,它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师的胸中,是教师的文化 底蕴。在谈为什么要预设之前,

13、先讨论一下预设是什么?预设需要熟读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标准与实际教 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然后选择比较恰当的教学方式,预想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等等, 因此预设让教学不盲目,目标明确,方法选择恰当,针对学生需求。课堂上需要生成什么?首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之中,与同伴交流之 中产生新的问题,这是一种认知的生成,需求的生成。其次,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学生中所有 的问题,需要不断用教学机智,做设计上的局部调整。生成就是将课堂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 严格执行设计的静态过程。平衡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足够明确目标和了解学生。试论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

14、关系处理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 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 种情况。“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 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 思考的话题。一、深入钻研文本资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 本材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 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

15、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 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实践表明,要想 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更好地应对课堂之中的动态生成 ,首先应重视对教材的深入钻 研。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 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 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 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例:一次要讲解 习题“: 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

16、方米的果园,行距2 米,株距 1 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 针对该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笔者在具体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改编成:“在 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相距1米,左右相距2米,按这样排队,站满这 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如此改编成让学生熟悉的情境,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促进对题意 的理解。二、适时摈弃教案意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所谓“教案意识”就是指教师按自己原先编制的教学程序或讲解或与学生“一问一答” 的执行教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有许多教师对教案意识的执行过于拘谨,他们认为 教案是预先设计,制定的一定要完成,否则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 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个性、不同基础、不同经历、思维不断变化的人,以此导致我们在教 案的执行过程中,总感觉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不能应付自如。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具体课堂教学情况,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