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00358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4.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响快。明白吗?如今开场。师:5+6生齐:6+5师:20+30生齐:30+20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如今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师:25+13生齐:13+25师:75+25生齐:25+75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生甲:33+44生齐:44+33生乙:26+25生齐:25+26师:从刚刚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

2、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拟简单的方法表示刚刚发现的运算规律吗?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方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生丙:a+b=b+a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师板书:a+b=b+a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反思: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规律。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

3、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开展。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构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历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

4、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注重教学目的的整合化。根据时代的开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的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根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的和开展性目的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在开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老师在目的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的,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

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对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构造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p ,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展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展了尝试。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合适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

6、程的根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老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目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浸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消费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

7、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究的兴趣。3改良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根本内容、根本思路,老师应在尊重教材的根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展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理论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

8、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构造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3、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理论才能”作为一个问题进展阐述,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程度,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p 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

9、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在交换律这节课中,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1创设生活情境,鼓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目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实在做好了心理和知识、才能的双重准备,又到达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

10、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开展区之中。2引导学生探究,开发创造潜能。老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展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究与创造、观察与分析p 、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考虑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3反思探究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展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

11、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才能,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气氛。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醒,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考虑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

12、时机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一、导入局部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展考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考虑生活中一些_的问题,并从中探究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展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局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二、探究规律在初步认识了28+17

13、=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答复。我追问,假如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答复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表达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那么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刚研究的就是加

14、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反思: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严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和语言的组织才能。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总的来说,这堂课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

15、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得:1通过模拟举例,浸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学生根据模拟,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展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非常重要。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比照,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那么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失:本节课的缺乏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缺乏。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的。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展数学思想的浸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