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而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手做而后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手“做”而后“学”章振富 湖北谷城赵湾中心学校 邮编441714 手机13135866970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而“动手做”恰好能够轻松完成这一目标。“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
2、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体现“
3、学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以来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以磁
4、铁玩具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磁铁玩具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教法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法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
5、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教法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
6、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以上三种不同的教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法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法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法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做”:即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
7、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科学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1)在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或老师演示实验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
8、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在教学唐山大地震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发生时的图片,然后提问,通过刚才的图片你观察到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学生甲:大地剧烈摇晃。学生乙:地面升降。学生丙:铁轨扭曲。学生丁:房塌路断。接着问:观察了地震现象,你有什么感受?既然地震这么可怕,危害这么大,那么关于地震现象,你想弄清哪些问题?学生提出很多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如:地震时大地剧烈摇晃,这么大的力是从
9、哪里来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怎样预防地震?等等。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面对着跃跃欲试的“小科学家”,怎么办?我先照单全收,全部都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按照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分成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两部分,然后把在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师生共同确立了研究课题,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问:地震时大地剧烈摇晃,这么大的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猜测,生: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问:你推想一下地球内部的哪一部分在运动?生:可能是岩石层在运动。问:你估计岩石层怎样运动?生:岩石挤压、拉伸、旋钮。问题的设计坡度层层递进,同时要求在学生回答时,说说猜想的依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
10、师适当点拨,很自然地过渡到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猜想?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生:地壳运动,岩石层被挤压弯曲,直至破裂而形成。问:要检查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办?生:做实验验证问:如何设计实验呢?(提示:用什么代替岩石,用什么代替地球内部的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才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经历了地震的过程后,很容易就归纳出: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层互相挤压而弯曲,当岩石层承受不住压力时,地面破裂而产生的。至此,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2)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例如:温度计一
11、课,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难点,而规范的读数方法是关键,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仪器还是比较少,这些细节问题他们几乎不会考虑到。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情景,我设置了疑问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认识读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安排三位学生到讲台按不同的方法读出一支气温计的温度:第一位学生眼睛把气温计拿在眼睛以下的位置来读数;第二位学生温度眼睛与温度计(液面)持平;第三位学生把温度计放在自己鼻子以下的位置读数(眼睛比温度计液面低)。然后请这三位学生分别读出温度,结果他们的读数都不一样。学生们面面相觑,我设置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他们三位同学的读数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气温环境下,为什
12、么他们的读出的温度不一样?谁的读数才是最准确的呢?”(由于部分内容属于课本延伸,问题比较细致,另外还涉及到眼睛视线角度与视觉偏差的问题,老师须画出简图帮助学生理解作答。)通过小组讨论及总结,学生认识到前后两种的方法会对读数产生误差及其原因,从而规范了的读数方法,理解了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也使得“测气温”的这一后继活动能顺利地开展。三、要从“我怎样教这一课”的思维中跳出来,转变到“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 的思维中。我认为教师要把科学课驾驭得游刃有余,其中教师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捕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一边教学一边对问题进行研究
13、,使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以前,在对待物理教学时,我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非常深,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往教材、教参上去靠拢,限制了我的思维。而科学课程的教材是开放的,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我该做些什么呢?经过反思,我认识到书中给我们提供的各种实验只是一个例子,我还要根据我的学生现有知识情况,根据我们学校现在的设备设施状况,对教材做出相应的“剪裁”。并珍视孩子的童心世界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拓深教学内容。我要从“我怎样教这一课”的思维中跳
14、出来,转变到“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的思维中。正是有了这种对教材使用上的理念,我才从依靠教材来教的思想中挣脱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
15、:在教学糖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又如:在教学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托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再如:我在教唐山大地震一课时,对于以往教参实验要有毛巾或者一叠纸做皱褶,用木棍折断模
16、仿地震情景。我想:是否可以用一个实验来代替呢?经过多次筛选,最后确定使用硬塑料薄片或者薄木板替代。这样即容易观察实验现象,又避免了学生实验时的发生危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独立完成。从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动手操作后,轻松自然的获取地震形成的知识。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教师如何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