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00229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概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车展在即,再议汽车网络营销文/本刊编辑部Automobile Show is on the way, talk again the automobile online marketing汽车,是凝聚复杂技术和工艺的产品。汽车产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其营销策略在历经销售汽车、销售服务之后,已发展到现在的汽车文化营销,而营销渠道也由传统渠道延伸到互联网等多个层面。4月车展在即,使得汽车网络营销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次互动行销沙龙齐聚新浪演播室,由互动通控股总裁邓广木寿主持,邀请梅塞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毛京波与新浪首席运营官杜红为现场嘉宾,共同探讨汽

2、车营销中,网络营销对汽车文化营销的作用。网络与汽车的再次握手来自新浪网的杜红,和来自奔驰中国的毛京波,两位嘉宾坐在一起,正带给我们一个微妙的隐喻:网络与汽车营销再次亲密握手,将带给我们新一轮的汽车网络营销热潮。毛京波介绍说,本次奔驰要推出的是旗下的子品牌Smart,借着车展东风,将在今年4月份正式上市。它定位为小型车,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追捧。杜红则以本次合作为例,表明了网络媒体对于汽车营销的重要作用与客户的自由沟通。她说,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都市白领、年轻时尚族群的重要沟通渠道;同时奔驰Smart的宣传,更多着眼于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作为大城市的一些年轻时尚族群来讲,他

3、们总是希望能跟品牌之间有一个非常紧密的沟通,同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品牌,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消费心理,跟传统上的品牌推广或者品牌沟通策略并不一样。而恰恰Smart就在强调跟用户、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更加强调突出消费者本身的个性诉求,从这个宣传层面而言,网络恰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事实上,每一种产品的营销策略都应该有的放矢,注重产品本身的诉求点。豪华品牌的营销策略一直趋向于传统,互联网营销通常被作为一个辅助的,而非主打的营销方案。即便是奔驰眼下正推的Smart,特别是从美国市场来看,也是将传统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结合起来,而中国市场是唯一把互联网营销作为主打的。为什么这么做?毛京波的观点与杜红不谋

4、而合:因为这部车要与众不同,它要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所以,它就更加需要消费者参与进来。通过这部车,很多人被吸引过来,他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的想法,他们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就是Smart的目标受众。“我们为他们提供互联网这个平台,让他们互相沟通。其实,通过网络举办的活动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让现有的用户与潜在用户分享对这部车的感受。”她说。正基于这种营销策略,奔驰与新浪举办了一个“333空间”设计大赛,到现在点击量已经达到9千多万。从这个平台上,主办方一共收到了5千多个比较有价值的案例,许多案例即便来自业余组,但仍然令人惊叹。毛京波表示,结果将会在4月份向网友

5、们宣布,把优秀的作品展现出来。利用网络去经营品牌谈到运用网络去经营一个品牌,身为新浪首席运营官的杜红显然有很多心得。如今选择网络来营销将会成为流行论 道论 道生活方式与汽车文化“是不是要开这样一部车,你的年龄不重要,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生活态度更重要。”如果说树立品牌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对产品的相互对比,那么品牌的含义,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毛京波介绍说,在空间创意大赛中,最令人惊喜的是参与者的素养,无论是教育水平、文化素质以及他们的创意性,都大大超乎主办方的想象,同时,这些参赛者对奔驰品牌、对Smart 的理解也超乎主办方的想象。其中有几件作品令人印象尤其深刻,有些着重体现了空间的功能性,也有很

6、多二人世界的方式,还有更多环保的阐释。对于这些参赛作品,后期的网上投票跟专家组不谋而合,可以说,网友对Smart的汽车文化、品牌价值等方面的理解都非常到位,可见通过新浪这个平台,确实能够真正建立起品牌文化、汽车文化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最值得欢欣鼓舞的一点。“事实上,车对我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情感的诉求也是关键。”当消费者每天都在开车的时候,四个字就可以形容车和他们的关系,那就是如影随形。车可以带给驾驶者驾驶的乐趣,已经超过了代步工具的作用,更多的是形成了一种“在路上”的伙伴关系。“所以我也希望将要经营汽车营销的品牌们,多从消费者的感受考虑,给他们创造各种平台,考虑他们的情感诉求,也许是我们做性价比之外通常忽略的一点。”杜红说。 (编校:陈晓燕(从左至右:毛京波、邓广木寿、杜红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