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0118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借有形之图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素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有形之图 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最值得称道的是能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将逻辑复杂的超大容量信息用“链条”形式在一张图纸上呈现出来。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可以优化教和学行为,提升教和学品质,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的提高。【关键词】思维导图 优化 教学 “大脑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图像和联想”,基于大脑语言的这一特性,“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提出“给思维画一幅导图”,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 “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人的思维方式更

2、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1在几年前的一次研讨会上,笔者首次接触了“思维导图”,感触很深。回来后,在经过更为深入的一段学习和了解后,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历史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策略。“思维导图”的图形与色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了课堂活动力。后来接手高三一个“后进班”,为了摘掉“后进”的帽子,笔者尝试用“思维导图”来优化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一开始学生感觉很新鲜,但要他们自己动手,却很不习惯,很不适应;坚持了一个月左右,学生开始熟悉并慢慢熟练做图了,兴趣也就开始不断提升,成绩逐渐提高,画思维导图也成为了学生一种学习习惯,欲

3、罢不能了。下面谈谈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历史教学的点滴思考:一、用“思维导图”优化第一轮复习,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课型。在第一轮复习中,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依据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结合高考的能力要求,以章节为单位,对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希望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就掌握基础知识,一步到位,往往是事与愿违,还会给学生带来“记忆之繁”和“记忆之难”的感觉,甚至给部分学生带来“记忆之烦”的阴影。所

4、以,第一轮复习我们不仅要阐述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记忆。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心理学原理,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和网络化”,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 “把书读薄”,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的“四化”。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第一轮复习,就是要“以画图为途径,以课本为依托,以问题来驱动,教师在示范中引导学生构建章节导图”。在课堂上,教师以黑板为纸,动手执笔,学生看黑板,按教师的设问回忆基础知识,回答问题,学生边说教师边画图,当教师把导图画完时,学生也把基础知识复习了一遍,这时教师的

5、笔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致的,节奏是相同的。这个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把平常所学的分散的知识串线、连片、结网的过程,这个复习过程也最为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清基本知识框架、记住基本的史实。例如,复习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为了使制图过程更加清晰可见,笔者预先准备了几张白纸和几支不同颜色的笔,课前,笔者就把白纸张贴在黑板中央。上课时,首先把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开辟”用红色笔写在白纸的中央。然后,四条分支从不同方向延伸,分别代表“原因”“条件”“经过”和“影响”。课堂上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原因”“条件”“经过”和“影响”四个基本内容的自主探究。汇报时采用合作互助形式,笔者边听

6、学生汇报,边选择学生反馈中的有效关键词,把它填在相应的位置。学生汇报完成后,一张清晰、直观的“章节导图”也就制作完成了。二、用“思维导图”优化第二轮复习,引导学生“把图读厚”。第一轮复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章节导图”,有效地实现“把书读薄”,几本厚厚的教材教辅,制作成几十张直观生动的“思维导图”。但高考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只是“把书读薄”,无法根本上满足考试的要求。因此,第二轮复习我们就要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把图读厚”,并在此过程中拓宽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增强解题能力。要实现“把图读厚”,需要做好两点:第一,在 “章节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 “单元导图”和 “模

7、块导图”。历史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首轮复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读教材,细读 “章节导图”,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单元主题整合 “章节导图”。这样就可以将一轮复习中的分散的章节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 “单元导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导图”。最终形成“模块单元章节”的层次突出,结构严密的思维网。这张网是在基本史实微观分析后的宏观综合,能有效地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2 例如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这一单元,在“章节导图”基础上,有学生在教师的

8、指导下,按自己的理解,用“代议概念”“代议制产生背景”“各国特点比较”“代议制认识与评价” 和“代议制与古希腊罗政治”等关键词组织成 “单元导图”。这样,该图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的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很好地整合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古代希腊罗马”等其它单元和章节的内容,图中内容之丰富,层次之突出,联接之清晰,可见一般。第二,以图为阵,不断延伸,引导学生“把图读厚”。“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联想功能。要发挥“思维导图”的联想功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框架内,不断完善和丰富新知新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重新细读教材与教辅,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并在“思维导图”中用关键词补充。所谓

9、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些知识往往都是抽象的知识,而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另外,高三后阶段的备考,在测与练的方面会大大加强,测与练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新知识新理解,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在“思维导图”中用关键词来补充和完善,使“图”的内容不断充实。用图来积累知识,“把图读厚”,这样,学生手中的图,就不只是图,学习时是学生网罗知识的箩筐,是学生打通知识脉络的良药;考试时是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知识源泉。在指导学生“把图读厚”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

10、复习经历不尽相同,学生用图网罗的知识也会有很大差异,学生所构的图也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基于这些差异,教师引导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最短时间内实现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三、用思维导图优化高考历史复习,需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心”原则。这个中心可以是课文的重点,也可以是课文的难点,或其它,关键是所确立的中心要能有效把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内容连结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织网。一图一中心作为思维导图在历史复习课中运用的基本原则,任何次主题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而延伸。例如开辟新航路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对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如果做图时我们也把它们当作中心,做出来的图就会显得过于杂乱,

11、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会显得过于松散。只有以“开辟”为中心,把“原因”和“影响”作为分支统率起来,并加以延伸和扩展,这样才能保证层次突出,中心明确。这样,学生实现有效记忆和联想的时候,才能做到一串串,一片片。其次,要坚持“双主协调”原则。所谓“双主”,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应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两者中,核心是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实际上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但是,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主体地位确立必须借助教师的外因作用。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从学习中的“客体”变为“主体”,就必须充分发挥

12、教师“导”的作用。3用“思维导图”来引导教与学,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尤其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做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4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提高。再次,坚持“常用常新”原则。在考试时,“思维导图”就像汽车使用的GPS,学生做题时能迅速用“图”定位,确立答题的知识与思路。所以做“图”不是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所求。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指导学生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思考,促进学生的新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实现“图里图外”的

13、内容能内化到头脑中去。要把“图里图外”的内容能内化到学生头脑中去,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常用”,俗话说 “常用才能常新”,一要常加常补,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二要常读常背,有效把知识纵横联系烙印在脑海中;三要常思常析,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联想功能,在不断的概括、分析、综合、比较中拓展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至获得新的见解。总之,高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用“思维导图”来优化高考历史复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厚积”,包括积累更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厚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用“思维导图”优化高考历史复习,从“把书读薄”,到“把图读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悉心引导。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学历史情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ZQJK023;主持人:陈洪义主要参考文献: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7): 18202 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3 陈洪义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6): 67694曹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 11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