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00112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2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4一、地质灾害分类4二、地质灾害分级6第二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7第一节 崩塌的形成条件7一、岩性条件7二、构造条件8三、地形条件8四、气候条件9第二节 崩塌的防治措施9一、主动撤离、躲避9二、防护措施10三、地质体改造措施10第三章 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12第一节 滑坡的形成条件12一、地形地貌条件12二、地层岩性条件13三、地质构造条件13四、水文地质条件14五、气候条件14六、人类活动条件14七、震动触动条件15第二节 滑坡的防治措施15第四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17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2、7第二节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8结 论21致 谢22参考文献23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措施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防治措施第一章 绪论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是指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及环境异常变异变化等

3、,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于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地质灾害包含了致灾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两个方面的涵义。动力条件包含了外营力、内营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灾害事件的后果强调的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若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改变地质环境,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和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则不是地质灾害。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正确理解地质灾害的涵义、种类、形成条件,掌握地质灾害分类与分级,是防治地质灾害必备的基础知识。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始终存在于地球演化的历史中,时刻对生存于地球上的人类及其环境产生快,进而又影响着人类生存

4、和发展的质量。这促使人类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地质灾害有特定的内涵和属性,有多种类型,有自身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共有30种,常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第一节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 地质

5、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预防性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人类通过探索研究,可以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采取适当措施,有效的防御地质灾害的威胁。2、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由多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复杂的随机条件。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亦具有周期性特征。3、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按灾害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地质灾害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的特征,如地震、火山、

6、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属特发性地质灾害。渐进性地质灾害是指缓慢发生,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4、 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的,常常具有群发性的特点,而且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成为另一种灾害的诱因。如我国西南地区,因为有大量潜在的危岩和滑体,暴雨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由此而转化成泥石流灾害。5、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性。如川藏公路沿线的古乡冰川泥石流,一年内曾发

7、生70余次,国内罕见。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受区域地质条件的控制,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国“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的区域构造格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对人类而言,主导作用是破坏;相对而言具有“建设性”作用,如上游水土流失可为下游提供肥沃的土壤。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复发性等特征。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由于人口的急增,人类需求快速增长,经济活动开发日益强烈,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

8、性和迫切性 地质灾害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一、地质灾害分类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划分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案。这里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O238-2004)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灾类为第一层次,灾型为第二层次,灾种为第三层次(表1-1)。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分类地质灾害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

9、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共8类。2、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灾害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是其活动过程。根据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突变型和缓变型。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地质灾害为缓变型地质灾害。表1-1地质灾害分类体系灾类灾型灾种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突变型地震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火山灾害缓变型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突变型崩塌灾害(危岩、高边坡),滑坡灾害(土体滑坡、岩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泥流、泥石流、水石流)缓变型地面变形破坏灾害类突变型地面塌陷灾害(

10、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灾害(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缓变型地面沉降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突变型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灾害缓变型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水库灾害突变型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缓变型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突变型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缓变型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特殊岩土灾害类突变型黄土湿陷灾害,砂土液化灾害缓变型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土地退化灾害类突变型缓变型土地荒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3、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

11、种(1)突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9个灾种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崩塌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地裂缝灾害、矿井突水灾害、冲击地压灾害、瓦斯突出灾害、围岩岩爆及大变型灾害、河岸坍塌灾害、管涌灾害、河堤溃决灾害、海啸灾害、风暴潮灾害、海面异常升降灾害、黄土湿陷灾害、砂土液化灾害。(2)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15个灾种 地面沉降灾害、煤层自燃灾害、矿井热害、河湖港口淤积灾害、水质恶化灾害、土地荒漠化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土地沼泽化灾害、水土流失灾害、软土触变灾害、膨胀土胀缩灾害、冻土冻融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海岸侵蚀灾害、海岸淤进灾害。二、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分级是以等级的方式划分一次地质灾害事件

12、的活动程度或破坏损失程度。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三种方案。根据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速度等指标反映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称为灾变分级(表1-2);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称为灾度分级(表1-3);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级别划分称为风险分级(表1-4)。表1-2 常见地质灾害灾变分级灾种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崩塌(危岩)体积/104m31001001010110001000100100101001001010120201010110105515005001001001010最大累计沉降量/m2.01.01.00.50.50.150

13、050010010011000100080080050050050表1-3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指标特大灾害(级灾害)大灾害(级灾害)中灾害(级灾害)小灾害(级灾害)伤亡人数死亡/人100100101010重伤/人150150202051000100050050050500500100100105005000100010001001010100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年-1)100100101011第二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徐坡破坏的一种形式,发生突然,竖向位移量大,历时短暂,撞击力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了解崩塌的形成条件、类型是防治崩塌危害的前提。第一节 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的形成与岩性、构造、地形、气候等条件有关。一、岩性条件崩塌多发生在厚层坚硬岩体中。石灰岩、砂岩、石英岩等厚层硬脆性岩石易形成高陡斜坡,其前缘由于卸荷裂隙的发育,形成陡而深的张裂缝,并与其他结构面组合,逐渐发展贯通,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崩塌(图2-1)。由缓倾角软硬相间岩层组合而成的陡坡,软弱岩层易风化剥蚀而內凸,失去支撑的部分常发生崩塌(图2-2)。二、构造条件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岩石裂隙与崩塌的形成关系密切。要形成崩塌,岩体中须发育两组或两组以上陡倾裂隙,与坡面平行的一组演化为张裂隙。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