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92056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年咳嗽的预防与冶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小儿五更作咳治宜通里攻下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630)五更时作咳,为食积咳嗽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发生于小儿。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虚,食积不化,胃失和降,火气上逆冲肺所致。证候特点以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作咳,胃部、脐部 拒按为特征。治宦消食去积为主,兼清理肺气。代表方剂为:1 .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陈皮、柴胡、杏仁。主治小儿停食,后半夜(多在五更)出现咳嗽气短,汗出,脐腹拒按者。2 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炒栀子、寸冬。主治食积咳

2、嗽 兼肝气郁滞,寒热,口苦,呕吐者。3 保和丸加减:主治积食停滞,胸脘痞满而咳不止者。4 平胃散加减:主治积食不去,脘腹胀满,湿阻中州而咳者。附案:靳某,男,8岁。门诊号:27693。1960年4月5日初诊:近1周来,每于后半夜咳嗽频作,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分,同时 兼有气短,汗出,脐腹硬满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滑而微数。诊为食滞肠胃,化 火上冲于肺的大承气汤证。治宜通里攻下,釜底抽薪,兼以清理肺气。处方:枳实3克厚朴3克 大黄2. 5克元明粉1 . 5克(冲服)陈皮4. 5克柴胡2. 5克杏仁3克 1齐水煎服。嘱咐患者,服第一煎后,会出现肚子拧痛,大便稀,日行12次,此为正常反应,应

3、以流食调养。第二煎后,腑气大通,自觉上下通气,身轻气爽,次日五更及以后 咳嗽再未发作。按:此例患者,系因饮食不节,食滞不化,脾胃失运,故脘腹胀满,脐腹拒按,食积既久, 化热上冲于肺,肺失清降,以致咳嗽气短,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结合腹满、拒 按等症,大承气汤证的 痞”、满”、燥”、实”、坚”特征兼而备之。故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攻 下,釜底抽薪,以治食积咳嗽之本,加陈皮理气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柴胡清降肺热,共成 通腑泄热、清肺化痰止咳之神效。临床常遇咳嗽而喜卧一侧, 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证。 李老认为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证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咳血已愈或未

4、愈之时,由于咳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管,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地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 存在身体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药物治之。常用方剂:1 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 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 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 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2 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 法治之。阴虚咳嗽多因久咳不愈,

5、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久不止者。其症 可见呛咳,无痰或咯痰不利,身体赢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虚烦不眠,便燥溺赤,甚 则骨蒸盗汗,颧红,消渴,强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凡大热之证,服清凉之药而不效者,即是阴虚。古人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看证还需结合具体症状,特别是燥咳无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红,脉细数等,不难辨识。治 疗上除滋阴润肺或清肺外,尤当注意外邪的已净或未净,他脏的阴虚,及气、血、精等的亏 虚情况。外邪未净者,滋阴剂中当酌加散邪之品;外邪已净者,应分别肺肾阴虚之主次,以 滋补其阴;有热者,兼清其热;气虚者,兼补其气;血虚者,兼益其血;脾虚者,兼补其脾;

6、 精虚者,兼益其精。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阴阳是互根的,不能只强调一而。必须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常用方剂:1. 清金丸:主治肺阴虚咳嗽,或多痰,或无痰干咳,或痰红,或纯红等。2 加减清金膏:主治阴虚内热,咳嗽痰血,兼脾胃虚弱,食少泄多等。3 噙化丸:治阴虚火嗽及伤风外邪已解,久不愈者。4 .琼玉膏:主治阴虚兼气虚,虚劳干咳者。5 .麦味地黄丸:治肺肾阴虚咳嗽,黄昏时咳嗽发作者。6 河车大造丸:主治阴虚,虚劳精血大亏,虚火旺盛,咳嗽发热者。7 增液汤:主治肺阴虚津亏之干咳者。&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邪热久留不去,阴液亏虚,干咳无痰者。附案:案一周某,

7、男,62岁。门诊号:38297。1961年3月20日初诊:音哑、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来自觉喉中有异物,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喉头癌。此为阴虚咳嗽。治宜育阴生津,止咳散结。方用 增液汤加味:桑皮7 5克杏仁9克川贝母6克 元参7 5克桔梗4. 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麦冬6克 生地9克白芍9克鸡内金6克2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显减轻。上方去杏仁,2齐山水煎服。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治疗月余,诸症大减,咽喉症状消失,后于某医院复查,喉部组织正常。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发病,以后中断联系。按:本例患者之病属典型的阴虚久咳证,长期阴虚,阴亏液耗

8、,瘀热内燥,郁结咽喉,故咽干,音哑,喉中如有异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阴生滓,化痰散结。案二 陈某,男,34岁。门诊号:57142。1962年1 1月14日初诊:近日来咳嗽不止,干咳无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 脉数。此为阴虚肺燥。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方用加减复脉汤: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胶4.5克(烊化)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茯神7.5 克 麦冬6克桔梗4 . 5克炙甘草6克2剂,水煎服。2剂而咳止,又续服 3剂而愈。按:本案属于阴虚燥咳。取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之地黄、阿胶、白芍、麦冬以滋阴养血 润燥,去火麻仁,加龙骨、牡蛎、茯神以育阴潜阳,敛汗安神,桔梗以利咽,黑芝麻补肝

9、肾 而润五脏以助滋阴润燥之力。诸药合用自能滋阴而潜阳,润燥而止咳。湿痰致咳尤多见二陈底方巧化裁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 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 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崑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 则日饮,稠则日痰,痰生于湿,故日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 湿去是痰无由以生,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

10、本,利气治其标也。”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 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治疗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证加 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 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1. 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2 .风

11、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加减应用法则: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2. 面目浮肿者,加桑皮 69克,葶苈子1 . 53克。3 .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4 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 仁、前胡、苏子、桔梗。5 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6 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7 .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火甚者,加瓜蒌霜、黄苓、黄连;火轻者,加寸冬、知母。9 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10 .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1

12、1 .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12 .寒痰甚者,加重半夏、姜汁。13 .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14 .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15. 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16. 食痰甚者,加焦三仙。17 .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18 .气痰者,加香附、枳壳。19 .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20 .四肢痰者,加竹沥。止嗽散为医学心悟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组成。李老 认为,本方为治咳之祖方,具有止嗽化痰、解表宣肺、禾U气和中之功效,临床多以其加减化 裁,广泛运用于五脏六腑咳及外感咳嗽之轻证(表证不显著之咳嗽)者。其中咳嗽兼咳血者,温热之邪初犯

13、肺卫 虽用辛凉夹配温散 温热之邪,初入肺卫,治以银翘散时,不可因初起病轻而忽略兼夹。必须详审病情,随症适 当加减,方能见效。如初起恶寒,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酌情 采用。如无恶寒,芥穗即可不用。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热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如燥热甚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苓之类。温病初起,治宜清凉辛散,最易忽略兼夹 恶寒,须要配以温散的一面。只有细察之,并随症加减,庶几面面周到,用药必然有效,否 则虽不致一下坏事, 但亦能迁延病机,损耗津液,成为以后变证的因素。这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温病重在辨舌温病化燥伤阴最速,表现在舌的方面最为显著, 通过舌诊可以辨别受邪的

14、浅深, 疾病的轻重, 津液的存亡,所以李老在诊治温病时非常注重辨舌。他认为舌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舌苔、舌质及舌的感觉等方面,而且辨舌应该结合患者的兼见症状,综合分析辨证,进而提出治法及方剂。现将李老对舌诊的论述总结于下:(一)红舌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病,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1 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2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3 .舌红中有红点者系热毒更盛。以上二证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解毒药品。4 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镜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 期多见此舌。5 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

15、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 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6 舌四边色红,中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 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7 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二)绛舌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无, 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1 .舌绛而不干燥,兼有黄白苔者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 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2 .舌纯绛无苔,色鲜泽者乃舌苔尽化,邪已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 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 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3 .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4 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者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急宜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