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91122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洋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洋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洋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洋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环境保护(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环境保护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所以,除了增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增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行。因为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很多综合因素的共同

2、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所以,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实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当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

3、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能够以Nk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有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个类密度分层流的 k (单流体数学模型。也能够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实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 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升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

4、 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升方程的非线性精度,能够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 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能够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

5、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实行数值模拟。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 N-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度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

6、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水平。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能够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展开物

7、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 PIV 和 LIF 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即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

8、海底工程,估计到 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 10 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 99年 8月在东京湾用 6 块 380米长, 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持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水准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

9、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即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转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

10、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因为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水平,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持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

11、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秤?重点研究的课题??BR到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世界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因为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

12、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实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 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 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 1989 年风暴潮损失超6 亿元, 1991 年DB2

13、劣肖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绝大多数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个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世界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 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因为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

14、,而且因为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实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 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 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 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当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 中,除实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实行,它 们各有具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我国是一个多

15、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 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 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 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一一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 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 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 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 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 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 因为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展开极少。这 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 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 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 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 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