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901698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编者按: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 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 :“请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12个问题”。汪院士认为,计算 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 把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各位专 家求教。本版今天特刊发汪院士的12个问题,供计算机界人士参 考。欢迎大家见仁见智,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 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 的复杂度。 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

2、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 些前提?还是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 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 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 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 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 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 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 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 三、有人认为:软件的作用就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 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 件的关键技术已从60年代的编码、70年代的设计、80年代的需求 规约,发展为90

3、年代的“需求工程”时代。面向对象、软构件、分布处理、网络计算、可视化计算、并发工程等都是“需求工程 ”时代的产物。 请问:“需求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否是为用户提供“一揽子 的解决方案”?如何判断下世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 四、有人认为: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 ,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是21世 纪的发展趋势,将全面和深刻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请问:即插即用、最优化、自适应、沉浸化、人机和谐等都 曾是模拟计算的优点。怎样判断在更高层次上的数模混合?是否 在将来某时会提出BeingAnalog?我们为此应做哪些准备? 五、有人认为:

4、以往的通信都是面向连接的,而Internet的 最大优势是面向非连接的;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 合是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实现全光通信后传输速度将大幅提高 。 请问: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是什么?除了把面向连接和面向 非连接的特性进行全面融合外,还有哪些主攻方向?它们将需要 什么支撑技术?产生多大影响?引发何种应用?带动哪些产业? 六、有人认为:为了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的信息业,我 国必须具有研制高性能芯片的实力,但从高性能、通用的CPU入手 并非最佳途径,而应扬长补短,从System on Chip入手。 请问:如正确,我国应优选什么System入手?应优先加强哪 些设施和支撑技术?

5、如何确保科研、应用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七、有人认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应面向网络计算的需求。目 前,应研制“简约的Client”和“功能强大的Server”。Client 应逐步实现Smart,而Server应遵循SUMA准则(即Scalability、Usability、Manageability和Availability可扩展、好用、可管理、可用)。未来,Client将是P3C或算通机(Compunicato r),而Server将最终发展成Virtual Server Environment。 请问:这样一个预测准确吗?如果基本准确,这种Client和 Server将采用那种体系结构和基础软

6、件?衡量它们性能优劣的指 标又将是什么? 八、有人认为:我们必须研制面向中国人的计算机系统,它 应包括“中国人好用”的主机、软件、输入输出、网络系统以 及开发工具和环境。 请问:怎样才是“面向中国人”的计算机?与一般的计算机 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为研制这种计算机,应该优先突破哪些基础 理论和关键技术? 九、有人认为:阻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建设增值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瓶颈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轻视,这是 “重硬轻软”最严重的反映。 请问:轻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症结在哪里?是认识问题,管理 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议中,人们期盼的是由知识 所增值的效益,为此应攻克哪些关键技术?如何由此

7、分析未来信 息产业的利润来源? 十、有人认为:信息安全是最迫切的问题,有巨大的产业前 景。为此,应研制自己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专用网络、网 络软件,严格推行登录制度、身份认证、密码 请问:在充分发挥信息的共享优势的前提下,什么是信息安 全的关键环节?什么是应优先突破的信息安全技术? 十一、有人认为: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新概念、新技 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大学 里忙于向学生讲授新技术。于是教材成了“产品手册”,授者是 “现学现卖”,学者是“忙于磨刀、很少宰鸡”。 请问:应当如何改进当前的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状况? 十二、有人认为:对以上问题进行求解时,应考虑

8、如下前提 :必须能够继承以往积累的应用软件的成果;必须遵循国际上已 经制定或流行的标准;预期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 。 请问:这些前提条件是限制了创新,还是“继承发展”必须 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摘自2000年4月30日生活时报,作者:汪成为) 答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 http:/ 2023年08月30日 10:50 新浪科技 王迪兴/文 在今年5月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请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12个问题”。汪院士认为,计算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把

9、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其他专家求教。 我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多年,有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作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仅就某一个别问题泛泛谈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企求在现有计算理论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应予整体考虑,必须提出新的理论与技术,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现就十二个问题,分别回答如下: 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的复杂度。 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些前提?还是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 答:

10、可计算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计算理论问题,在特定的理论框架中有特定的形式与内容。众所周知,图灵计算理论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如形式化悖论、二值逻辑悖论、确定性悖论、总线瓶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分离、计算复杂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图灵计算理论框架中,可以说很难得以解决。 我们认为,计算理论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一、状态转换及其效率问题。 二、状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既状态的自组织问题。 三、状态转换的自适应控制问题。很显然,图灵计算理论没有解决第二及第三个问题,相应的状态转换形式与内容难免具有局限性。假设在状态自组织的前提下解决状态转换的效率及状态转换的自适应控制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理论及

11、技术问题的解决见笔者自组织计算原理及技术一书。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尝试突破的问题,而是必须突破的问题,想在现有的计算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肯定无济于事! 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 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 答:使两者一致肯定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的主要努力方向。人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区别,是人在处理信息时能始终以背

12、景及环境信息为基础,并能双向实时交互作用,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转换能够形成反馈环路。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则始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隔离,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转换亦互相隔离。要害在于未能解决上述计算理论中的第二及第三个问题即状态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状态之间不能实现自适应控制。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质问题是解决计算机与人脑神经网络的同构同功问题,只有给出复杂系统的共性描述模型准全息元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解决状态转换及状态转换的控制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谓的准全息元数学模型,是一种组合数学模型,或准全息空间状态表示模型。体现了整数之间的加减、有理数之间的乘除、实数之间的乘方开方、对数反对

13、数运算关系。是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的统一定量形式化描述模型;是元逻辑、元算法与元数据结构的有机统一描述模型;同时是自组织或涌现原理的描述模型。 三、有人认为:软件的作用就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关键技术已从60年代的编码、70年代的设计、80年代的需求规约,发展为90年代的“需求工程”时代。面向对象、软构件、分布处理、网络计算、可视化计算、并发工程等都是“需求工程”时代的产物。 请问:“需求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否是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如何判断下世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答:在计算机科学中,软硬件功能互为标本,既

14、软件功能是标,硬件功能才是本,本的功能强大,相应的标的功能就会弱化,本的功能低下,就不得不用标的功能弥补本的功能不足。认为软件的作用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翻译成某种特定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处理过程,并非本该如此,而是计算机硬件功能与人脑功能的差别所致。假设计算机硬件功能与人脑功能具有同构性,就不存在用软件翻译或解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绝不能就事论事。硬件的基础计算性能低下问题不解决,单凭软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仅以上述状态的自组织问题为例,如果靠软件解决,肯定面临组合爆炸问题。因而只有在元逻辑、元算法、及元数据结构统一的基础上,给出非图灵计算模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准全息元数学模型”则

15、是目前唯一有效、且能工程实现的非图灵计算模型。只有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段编码及处理,及硬件本身的计算性能低下的问题。 我们认为:人脑处理信息与接受及表达信息意义分属两个功能层次,一是状态的组合与分解层包括子系统功能的整合功能;二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层包括内外状态的编译码转换功能。在两个功能层次中,信息的传递与转换都是实时性的。表达具体的符号意义,要靠子系统功能,如子系统功能不存在,光用符号表现不出具体的行为及具体行为意义。尤其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还不能用单一的子系统功能体现,而是必须要有多种子系统功能通过功能互补作用体现,如各种感官通过互补定义感知同一个对象,各种效应器官通过互补定义表达同一个问题。一个复杂的概念亦需多种定义方式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效地表达及交流。如一个感知对象最起码要有图像、语言及文字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