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90140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8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备课本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 全册教案 教师 刘菊香 日期 1 第 一 周 教 学 计 划 1、故乡的“水墨画”.2课时 2、海滨仲夏夜.2课时 3、草原即景.1课时 2 课题 故乡的“水墨画” 第1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知识、 能力 目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学习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重点、 独特、美丽,感悟作者细腻的笔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难点 教学方法与三疑三探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教具 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引导质疑课题 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

3、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

4、有什么联系。 三、设疑自探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 3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4 课题 故乡的“水墨画” 第2课时 教材、 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从学情 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 分析 知识、 1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能力 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 重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习作者的写作技难点 巧 教学方法与 教具 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解疑合探: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究所得。 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6、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

7、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 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5 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8、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引读) 二 巩固拓展,质疑再探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6 课题 海滨仲夏夜 第3课

9、时 教材、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学情 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分析 的热爱、赞美之情。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知识、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目标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难点 教学方法与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10、三疑三探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课题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

11、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解疑合探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7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

12、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

13、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

14、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8 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