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900462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完整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1 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2)不合理濺溉;(3)修建爵水工程或河道水呈大等。2 蒸发旺盛:(1)天气、汽候:干旱,降水少;气溫回升快;多大风天气等;(2) 土壤疏松,孔隙多。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

2、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 积 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 土壤母 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 因是由于气 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 形、母质、植被等 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1 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 量,结 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土壤盐碱化、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

3、土的 自然地质过程。盐 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 动、历史上的 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乂对土壤 盐渍化的 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将土壤层0. 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 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 两种类型,故乂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 0.2%时,称为 盐化土(盐土); 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 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 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 地下 水

4、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 的土壤 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 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 用, 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 集。地质 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 动。盐渍土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 要条件所制约,以 及地形、

5、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1. 气候 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 集 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乂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 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 导致 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2. 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 下水 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 表

6、土 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在干旱季节,不致于引起表层土壤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临 界深 度一般3m左右,但并非一个常数,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异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土 壤、地下水矿化度和人为措施,一般地说,气候越干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率, 地下水矿化 度越高,临界深度就越大。土壤对临界深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毛管性能、毛管水的上升高度及速度。凡毛管 水上 升高度大,上升速度快的土壤,一般都易于盐化。土壤结构状况也影响着水盐运衍, 土壤的团 粒结构,特别是表层土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时,能有效地阻碍水盐上升至地 表,临界深度可 以

7、较小。地下水位埋深与地表积盐关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大于临界深度时,地下水位低,地下水 沿毛 管上升不到地表,不积盐,土壤无盐碱化。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至表土层,表层开始积盐。地下水位很高(小于临界深度),地下水沿毛管大量上升至地表,表层 强 烈积盐。3. 地形地形起伏影响地面和地下径流,土壤中的盐分也随之发生分移,例如在华北平原、山麓平 原坡 度较陡,自然排水通畅,土壤不发生盐碱化。冲积平原的缓岗,地形较高,一般没有 盐碱化威 胁;冲积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畅,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但一般程度较轻; 而洼地及其边 缘的坡地或微倾斜平地,则分布较多盐渍土。在滨海平原,排水条件更差, 乂受海

8、潮影响,盐 分大量聚积程度更重。总之,盐分随地面、地下径流山高处向低处汇 集,积盐状况也山高处到 低处逐渐加重,从小地形看,在低平地区的局部高起处,山于蒸 发快,盐分可山低处移到高处, 积盐较重。地形还影响盐分的分移,由于各种盐分的溶解 度不同,溶解度大的盐分可被径流携 带较远,而溶解度小的则携带较近,所以,山山麓平 原、冲积平原到滨海平原,土壤和地下水 的盐分一般是山重碳酸盐、硫酸盐逐渐过渡至氯 化物。4. 母质母质对盐渍土形成上的影响,一是母质本身含盐,含盐的母质有的是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 聚积 下来的盐分,形成古盐土、含盐地层、盐岩或盐层,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得以残 留下来成 为忖前的残

9、积盐土;二是含盐母质为滨海或盐湖的新沉积物,山于其出露成为陆 地,而使土壤 含盐。5. 生物有些盐碱地植物的耐盐力很强,能在土壤溶液渗透压很高的土地上生长,这些植物根系深 长,能从深层土壤或地下水吸取大量的水溶性盐类,植物内积聚的盐分可达植物干重的20八30%,甚至 高达 40-50%,植物死亡后就把盐分留在土层中,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强;此外,还有新廻盐渍土上 生长的红柳和胡杨木类的植物能够把进入到枯株体内的盐分分泌出 来,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山上述原生盐渍土形成机理可以看出,除气候条件外,决定土壤积盐大于脱盐的水盐运动 条 件是土壤盐渍化得以发生的关键。二、次生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

10、区,若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与原生盐渍土形成的相同条件时,就会出 现 土壤次生盐渍化。某些地区利用咸水进行灌溉,也可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儿个必要条件:(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 过 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 乏 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可知土壤次生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 系。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 分 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山土壤的 水分 通量愈大,大气蒸发力愈强,聚集在土壤表层的盐类

11、也愈多。土壤水中盐分的来源, 是山地 下水带来或是山于下层土壤所含盐类溶解的结果。三、盐碱化的分布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区域。中国盐渍 土 地总面积14. 87亿亩,其中现代盐渍土壤5. 54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 60亿亩;中国 受盐碱 化危害的耕地达1.4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新媼、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 原、银川平 原、黃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 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 13%。(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 陆地区及滨海地 区)在中国的盐碱耕地中,大约 73%属轻度盐碱化,对农业

12、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 度盐 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盐碱化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地下水矿化度提高, 水 变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农耕地减少,土壤中水、肥等因素 互 不协调,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主要有: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五、盐碱化的防治措施盐渍土防治与改良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四个方面:1. 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灌溉洗盐、引洪放淤,其中排水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应结合各地不同 自 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排灌系统,有利于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 于水

13、 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洗出去,然后由排水沟 排除。所谓放淤是把含有泥沙的水通过渠系引入事先筑好的畦境和进、退水口建筑物的地块,用减缓水流的办法使泥沙沉降下来,淤地造田,山于增加新的淡土层,使地下水位相 对降低,抑制土壤返盐,且含丰富的养分,有别于作物的生育。2. 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种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有人说“叫地生放,无沟种稻”,因为种 稻的 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这样就能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遭到淋洗,随着种稻年限的延 长,土壤脱 盐程度不断增加,据黄淮各地经验,即使含盐量达0. 6八1. 0%的盐碱土,种植 水稻二年以后,Im 土层中的盐分即

14、可降低到0.10.3%。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等措 施,可以加速土壤淋盐,防止表土返盐。3. 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 农田 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林木根系不断自 土壤深层 吸收水分复消耗于叶面的蒸腾作用,据测定, 56年生的柳树,每年每亩的蒸腾 量可达1360m3,此林带就象竖排水作用的抽水井那样进行生物排水,可以显着降低地下水位。绿肥牧草种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尤其是它们都有茂密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面 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据廻地区测定,种植紫花苜蓿三年,地下水

15、位下降0.9m, 土壤脱盐率也 大大提高。4. 化学改良措施采取施用石育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 换性 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 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在国外多有施用大量的 石育、硫酸 亚铁(黑矶)、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碱性,协调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的作用;在我国盐碱土地区也曾以石膏为主的改良剂进行了试验,石膏在土攘中的化学反 应如下:Na2C03+CaS04 - CaC03 I +Na2S042NaHC03+CaS04 - Ca(HC03)2+N&2S04土壤 Na+ CaS04 - 土壤 Ca+ Na2S04山上面反应可以看出土壤中游离 Na2C03 和 NaHC03 与石育作用产生了 CaC03 沉淀、Ca(HC03)2和中性盐R2SO4; 土壤的吸附性2Na+被C&2+取代也形成了 N&2S04。而Na2S04 乂易于淋洗,从而消除了游离碱和代换性钠,降低了碱度,改善了物理性质。据河南、江 苏等省在碱地上,吉林省在苏打盐土上试验,对稻、棉、大豆、玉米等作物均有不同的增 产。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