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88889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实践能力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一、总论(一)皮肤病常用的针灸疗法1、梅花针疗法【概念】 是以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适应症】 梅花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等。2、火针疗法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 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 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 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3、三棱针刺血疗法、刺

2、络拔罐法三棱针疗法:操作方法一、针具三棱针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 厘米,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三面有刃,针 尖锋利。针具使用前可用高压消毒,也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 分钟。二、刺法 根据病情及部位的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1. 点刺法:手持三棱针,对准所要放血的部位或络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随后迅速退出,以出 血为度。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让血液流出,并可轻轻挤压穴位,以助排血。随后,以消毒 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2. 挑刺法: 用三棱针挑破治疗部位的小血管,挤出少量血液。3. 丛刺法: 用三棱针集中在一个较小的部位上点刺,使之微微出血。4. 散刺法: 用三棱针在

3、病变局部的周围进行点刺,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可刺1020针以上,针刺深浅 须依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由病变外围向中心环形点刺,达到祛瘀生新,疏经洛 络的目的。5. 泻血法:以橡皮管结扎于针刺部位上端,令局部静脉充盈,左手拇指按压于被刺部位到此为下端,局部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0.050. 1寸左右深,即将针迅速 退出,使血液流出,亦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三、强度与疗程 三棱针疗法强度与点刺的深浅、范围以及出血的多少有关。病情轻的、范围小的、体质差的 患者,宜采用浅刺、少刺、微出血的轻刺激。反之,病情重的、范围大的、体质好的患者, 应采用深刺、多刺、多出血

4、的强刺激。疗程也要看出血多少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浅刺微出血,可每日2 次或 1 次;如深刺多出血, 每周可放血23次,可每隔12周放血1次。禁忌症 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慎用头针治疗。注意事项1. 有自发性出倾血向者,不宜使用本法。2. 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不宜采用本疗法。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 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拔罐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 病方中也有载录。本世纪70 年代开始,本疗法在临床上

5、应用日趋广泛。基本内容一、分类1. 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2. 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3. 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 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4. 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 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二、治病机理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 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操作方法1. 叩刺方法:

6、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 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 5 分钟后起罐。2. 刺激强度: 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 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 有潮红为度。(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 为度。(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3. 刺激速度: 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

7、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 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注意事项1. 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2. 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 30 分钟即可使用。 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 小时内 不要沐浴。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 个疗程。按语 本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实、适应证广、见效快速等优点,所以历来就一直

8、广为应用, 并发展至今。4、穴位注射疗法 这是利用某些注射药制剂(包活西药及中草药制剂)在一定穴位上作肌肉注射的治疗方法。注射量为一般肌肉注射量的1/101/2 操作前先进行局部消毒,在针刺入适当深度后,只 用小幅度提插,不要捻转,使局部产生“得气”感觉后,再慢慢将药液注入。5、艾灸疗法适应症 常用于痹症、虚寒性胃肠病、遗精、阳萎、气喘、婴儿腹泻、中风脱证、虚脱、晕厥、胎位 不正、慢性肿疡、神经性皮炎、湿疹、胃下垂、脱肛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禁忌症 高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和里实热证,一般不宜用灸疗。方法及内容1. 根据所灸穴位,指导患者摆好体位,体位选择要以能较长时间治疗为原则。2. 艾条灸法温

9、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 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min,至皮肤红晕为度。3. 艾炷灸法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顶端,燃至患者有灼热感即取下,另 换一壮,一般连续灸3-5壮。间接灸:即在艾炷下放姜片、蒜片、附子饼、盐等施灸。4. 温针灸法:毫针留针过程中,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 灸。5. 一般每日1-2次, 10次为一疗程。常与体针疗法配合应用。注意事项1. 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2. 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与烧坏衣褥。使用温针

10、时,可用硬纸片剪一小孔,套住 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火直接掉落于皮肤上。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3. 艾炷灸容易起疱,应注意观察,如已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经 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抽出,外涂甲紫,再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妇女妊娠 期间,小腹及腰骶部不宜施灸。二、病毒性皮肤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 A 组、肠道 71 型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 5 岁以下小儿。诊断要点(1)潜伏期3-5天。前驱症状可有发热、头痛、不适等。(2)发病时以

11、口咽疼痛为最突出,患儿经常拒食。发热多在38.5C以下。发疹在口腔及手、 足部位均可出现。口腔中以颊粘膜最多见,次为舌、硬腭及牙龈等处;扁桃体上少见。 *粘膜初期为红斑,然后变为疱疹,迅速破溃,故常见浅表溃疡面,底呈灰黄色,周边充血。*皮疹在口腔粘膜病变的同时或晚1-2 天出现。以手、足最为多见,亦可见于臀部。手、足 部以疱疹为主,色灰,呈卵圆形椭圆形,米粒或豌豆大,周围有红晕,质地较硬,多不溃破。 以指(趾)背面为主,数量不多,少者3-4 个。*如掌跖部发疹,其数量可达数十个,疱疹不痛不痒,3-4 天内吸收,成为樱红色斑点,幼 儿多见臀部发疹,主要为斑丘疹。(3)肠道病毒71型所致者,多发生

1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 1岁以下幼儿为主。症状多发生 于发疹后2-4 天内,可有脑膜炎或脑炎的症状,有时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或弛缓性瘫痪。(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但亦可低至4X109/L以下或10X109/L以上。疱疹 底部刮片检查,可见胞浆内包涵体。有条件者可作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中和抗体最为精 确可靠。补体结合实验特异性较小。病机手足口病的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肺属卫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脾属土,司 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水谷之海,开窍于口。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 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现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

13、稀疏,全身证候轻浅; 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 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甚心阳欲脱,危及生命。辨证论治(一)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 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 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 红,苔薄黄腻,脉浮数。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二)湿热壅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 甚或拒食

14、,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 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三、病毒性皮肤病(一)黄水疮( 1 )临床表现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 岁儿童。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1. 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 12 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 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 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 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2. 非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口周

15、、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 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 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 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2)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1)内治 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 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若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 猪苓、金钱草。 脾虚湿滞证 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 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治法:健脾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2)外治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燥湿。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